重温先声

ebook 费孝通的政治经济学与类型学

By 黄志辉著

cover image of 重温先声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Libby_app_icon.svg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app-store-button-en.svg play-store-badge-en.svg
LibbyDevices.png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oading...

《重返土范畴——费孝通先生的学术遗产》一文是笔者于2014年底写就的一篇较为幼稚的文字。这篇文字是结合自己的土地研究取向,从《费孝通文集》的总体阅读中提取的。虽然有些内容的叙事逻辑不够严谨,但它试图说明,作为中国社会文化传统有机体的土范畴,是度衡当代中国各种现代化方案是否合理的一种内在视野。费孝通先生穷尽一生设计的乡土重建方案、小城镇方案以及21世纪"新圣贤"方案,都是扎根于中国土范畴这一内在视野的基础上的。近20年来出现的对土范畴的各种误读,都是因为没有弄清土范畴本身的复合性与多样性、历史性与包容性、社会性与观念性等内在特征,以及其内在的正义、平等与自主原则。要重新认识中国,我辈应激活费孝通等前辈的学术遗产,实现文化自觉,重返土范畴。《理解费孝通的研究单位——中国作为"个案"》一文的内容涉及费先生的方法论梳理。在个案研究领域中,研究者的分析单位与最终探讨的研究单位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费孝通先生一生的研究几乎涉猎从微观至宏观的所有分析单位,并且分别沿着三条进路最终向"中国"这个终极关怀靠拢。(三条研究进路分别是:"个案本身的研究""个案之中的个案归纳""收敛性的个案研究"。)在该文中,我还要试图说明的是,利奇、弗里德曼以及诸多当代关注个案研究的学者,简化了费孝通的方法论框架,忽略了其个案体系内部的复杂性、连接性与扩展性。《费孝通先生的城镇类型观——兼论小城镇与城乡协同发展中的区域道义》一文,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费先生的城镇类型观。费孝通先生自20世纪30年代起,便展开了有关中国城市的类型学分析。他基于现实的关怀与文明的视野,区分出了中国的都会、城池、城镇、集市四个大类的差异,而且在每个类别中还进一步区分出了次类型。基于城市类型的差异,我们能看到各种城乡关系的差异。在该文中,笔者进一步指出,费孝通的城镇类型观不仅能够回应马克斯·韦伯关于"东方城市类型"的单调说,而且给威廉·施坚雅的区域市场关系理论增加了一个维度:在城乡区域间的市场联系之外,还存在道义联系;区域秩序的关键并非一定是各级城镇市场,乡村社会与经济的顺畅运转才是维持城乡关系均衡的关键。

重温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