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

audiobook (Unabridged) 「個體心理學總綱」 一本關於如何生活的指南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cover image of 自卑與超越
Audiobook icon Visual indication that the title is an audiobook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 書籍與作者背景

  •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 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20世紀三大心理學家」。
  • 出身維也納醫學背景,早年患佝僂病而深感自卑,親身實踐「超越自卑」的生命歷程。
  • 著作地位:
  • 阿德勒思想體系的集大成之作,首次出版於1932年,被譽為「個體心理學總綱」。
  • 全球數十種語言譯本,中文版由吉林出版集團、民主與建設出版社、香港胤燚出版社等多次再版。

  • 🧠 核心理論框架:自卑與超越的辯證關係


  • 自卑的普遍性與動力性:
  • 自卑感源於人類對自身「不完美」的認知(如生理缺陷、社會比較),但阿德勒強調:自卑並非弱點,而是進步的核心動力 。
  • 例如:童年經歷(被忽視、過度保護)可能強化自卑,但也能激發對「優越感」的追求,推動個體突破限制。
  • 超越自卑的途徑:
  • 社會興趣(Gemeinschaftsgefühl):健康的心理狀態需通過「與他人合作、貢獻社會」實現。個人目標需與社會利益結合,方能轉化自卑為創造力。
  • 目標導向行為:設定有意義且可行的目標(如職業成就、家庭責任),逐步累積成功經驗,取代自我否定。
  • 自卑的永恆性:
  • 超越當下自卑後,個體會因新目標產生「新的自卑」,形成「自卑→超越→新自卑」的循環,此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內在機制。

  • 🔍 關鍵主題分析

  • 阿德勒從多維度探討自卑情結的根源與超越策略:
  • 童年與家庭:
  • 早期記憶:對童年事件的主觀解讀(非事實本身)塑造人格與自卑情結。
  • 家庭角色:母親是「社會興趣」的首位引導者;父親需避免權威壓制,強調平等合作。
  • 教育與學校:
  • 教師應觀察學生行為背後的「自卑訴求」(如成績落後、社交退縮),通過鼓勵與小目標設定重建信心。
  • 區分「天賦」與「習得能力」,避免標籤化造成的自卑固化。
  • 夢的解析:
  • 批判弗洛伊德的「性慾釋夢論」,主張夢是「對現實問題的演練」,反映個體未解決的自卑與目標衝突。
  • 犯罪心理:
  • 犯罪者源於「極度自卑」與「社會興趣缺失」,通過虛假優越感(如暴力控制)補償內心脆弱。矯治需重建其社會合作能力。
  • 職業與婚姻:
  • 職業選擇需平衡「生存、興趣、社會貢獻」三條紐帶。
  • 婚姻是平等夥伴關係,雙方合作應對自卑感(如經濟壓力、親子教育),而非支配或依附。

  • ✨ 作品特色與影響


  • 跨時代啟發:
  • 教育領域:推動「以學生為中心」的鼓勵式教育,取代懲罰機制。
  • 心理治療:奠定認知行為療法(CBT)基礎,強調「認知重建」對行為的影響。
  • 人文關懷:
  • 相較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論」,阿德勒關注社會脈絡與個人能動性,主張「人可主動重塑生命意義」。
  • 爭議與批判:
  • 被指過於理想化「社會興趣」,忽略結構性不平等對自卑的加劇。
  • 然其對「自我超越」的論證,仍激勵當代讀者直面困境,如《自卑與超越》讀者感悟所言:
  • 「與其糾結弱點,不如將自卑轉化為成長動力——這是一本關於如何生活的指南。」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