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否認

ebook 恐懼死亡與對英雄的追尋,如何形塑過去與現在的我們?

By 歐內斯特.貝克爾

cover image of 死亡否認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Libby_app_icon.svg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app-store-button-en.svg play-store-badge-en.svg
LibbyDevices.png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oading...

────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現代人都是孤兒 ────

當宗教已然衰落,而取代宗教的科學

又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生命意義

作者為現代人碎片化的心靈找出重新整合之道──

練習直面死亡,在畏懼死亡的陣痛中

讓生命不斷更新

◇◇ 普立茲獎「文化人類學」獲獎作品 ◇◇

◇◇ 一部跨時代的經典 ◇◇

對生的渴求,以及對死的恐懼,乃人性之必然。可以說,人類從古至今的宗教與哲學,都是奠基於對死亡的恐懼與否認之上──我們逃避死亡,企求不朽,為此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英雄主義,只盼望能戰勝人類「身體╱自我」二元性的矛盾。因為身體是有限的,終將在此世化為蛆蟲的食物;自我的延伸卻是無限的,可能永遠存在於不可見的維度。這份無法協調的矛盾與拉扯,是人類作為一種動物所獨有的受造意識,是一種極為特殊而痛苦的宿命性意識,凡是身而為人者,皆不可能逃開。而所謂的英雄,從統治天下的王者,到藝術領域的天才,從邪教領袖,到發動世界大戰、屠殺數百萬人的獨裁者,都是在這種受造意識之下努力實現他們的英雄主義,以此獲得不朽;即使是最平凡的愛侶,也是把自身對英雄主義的渴望投注在愛戀客體上。伴侶成了彼此神聖的理想,在方寸之間盡可能發揮自己所能企及的英雄主義,但是最終,伴侶仍舊只能成為另一個人的倒映。

對死亡的恐懼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歷史、文明與文化,人們若無法彰顯出英雄主義,便容易感到被存在的虛無所吞沒,難以確認自己生命的價值。然而到頭來,英雄主義往往通往幻滅一途,徒然為人類帶來更大的虛無。

大部分的人藉由遵從文化建立的規則為自己找到英雄主義的實踐方式,只要不假思索地跟隨集體行動,以文化施予的幻覺作為生命的解答,便能找到存在的意義,心靈也得以安居。然而,這樣的幻覺是一層盔甲,是生存的防衛機制,妥貼而嚴實地包覆在每個人的生命外層。有人終其一生都未曾見過盔甲之外的真實生命樣貌;也有人缺乏防衛機制,在他眼中,生命是巨大的荒謬,而他為此終日悚慄不安,雖生猶死。以作者的話來說,前者是適應良好的正常人,而後者則是當代所謂的精神官能症患者,甚至是精神病患。

在本書中,貝克爾以極為細膩的筆觸層層剖開人類的意識與無意識,從孩童到成人的畏懼與戀物,從所謂的正常到失常,他以精神疾患作為一種人格,讓我們看到精神分析理論與哲學下的瘋狂及正常,以及生命若無幻覺,人類只有發瘋一途──最後,他提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社會演變至今,人類還有什麼方法能夠不致邁向瘋狂,卻又能獲得存在的意義?而我們尤其要追問:在連後現代主義都已成過去的二十一世紀,人類若要活出一個不虛妄的人生,契機會在哪裡?

本書在探討人類存在問題的各家學說中自成一格,是一部歷久彌新,極富洞見的重要作品,出版隔年即獲美國普立茲獎。作者在心理學家蘭克、哲學家齊克果,以及佛洛伊德、佛洛姆等人的論述間來回耙梳,層層剝開人類的存在困境,指出「自我╱身體」的二元性如何為我們帶來巨大的矛盾與失落,並提出可能的解方。

得獎紀錄

☆☆本書獲美國普立茲獎「文化人類學」獎☆☆

☆唐.德里羅的《白噪音》以本書的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寫出☆

☆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將生平最愛的21本書之一☆

☆馬克.曼森將本書列為「將會改變你世界觀的7本書」☆

 

聯袂推薦

林耀盛|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專文推薦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退休副研究員名詞審訂

宋文里|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李維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周仁宇|精神分析師、人類學博士、兒童精神科醫師

劉時寧|精神科專科醫師,哲學碩士

鐘 穎|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

(按姓氏筆畫排序)

《死亡否認》在我的書架上顯眼的位置,發光了超過三十年。──宋文里(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此書的導引,或許,是暗黑長路中的光。──林耀盛(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內容太棒了,太喜歡了!齊克果、佛洛伊德、蘭克都是心理學講座很常提到的人物,很高興看到以英雄主義與死亡的議題讓他們彼此交鋒的書,很期待!──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

「一本精彩的集成之作,更是如今迫切需要的作品,講述人類生命中最重要的學問。本書將原本支離破碎的論述拼湊成了整體,更使其他人的理論變得毫無用武之地。這是一本罕見的傑作,將激發你的思想、你的求知慾,還有你的靈魂......」──伊麗莎白.庫伯勒—羅絲《論死亡與臨終》作者

「一本偉大的心理哲學集成之作,本年度真正重要的書籍之一。貝克爾教授以強而有力、富含出色洞見的文筆書寫......堅定不移地持續探索精神分析與理性本身的局限,直至能以精確方式加以闡述,為的就是幫助人們超越死、生這兩種相互衝突的恐懼......他的書必將成為公認的重要作品。」──《出版者周刊》

「一本勇氣十足的作品,充滿驚人的睿智與熱情,以及樂觀與求變的思維,注定將雋永流芳......」──《紐約時報》書評

「這十年間最具挑戰性的書之一。」──阿納托爾.布羅德,《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充滿魅力、光彩奪目之作......探討死亡觀點的研究中,這是最有趣的一本,當然也是最有創意的一本......」──《明尼蘇達日報》

死亡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