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酸號《當不再有愛 友愛就不復存 》

ebook When There is No Longer Any Love, There is No Longer Any Philia · ACID

By 黃孫權

cover image of 試酸號《當不再有愛 友愛就不復存 》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ACID試酸號收錄了第七屆網絡社會年會幾位講者的演講,他們分別是:紀錄片工作者陳芯宜、組織者與作家Mai Ishikawa Sutton、2022年林茲電子藝術節互動裝置金獎得主Jung Hsu & Natalia Rivera、來自2022年第十五屆卡塞爾文獻展策展團隊ruangrupa的Farid Rakun & Julia Sarisetiati,以及為本期試酸號提供了標題的學者、斯蒂格勒英譯者Daniel Ross。諸位的發言大多緊貼其個人作品與經歷,為我們理解P2P技術提供了鮮活的參考。而我的同學——中國美術學院網絡社會研究所在讀的研究者們則以寫作逼近前述的「破局的閃光」。

朱顏研究了《愛死機》第一季的第八集《狩獵愉快》中的視覺符號,拆解了其中東方誌怪元素與賽博格美學的糾纏。同樣是拿文藝作品開刀,張鈺彬以《電馭叛客2077》為例,為文藝作品中「歷史終結論」號脈,探尋如何在當下建構技術發展的新另類想象。袁孟如更聚焦於技術本身的變遷,《算力時代的數字圖像生產與消費》以數字圖像歷史和GPU技術為切入口,剖析數字資本和數字符號的生產運作邏輯。馬雅以音樂網站bandcamp為例,概述了這個對音樂人極為友好慷慨的平台是如何與Spotify等巨型流媒體平台分庭抗禮的,同時也對bandcamp的社群屬性提出關鍵的批評。王思雲考察了技術推動下的網絡性暴力以及受害者的反擊運動。湯睿沄以SETI@home 和 Electric Sheep為例,為我們梳理並重思了志願計算(Volunteer Computing)的概念,志願計算又稱公共計算(Public Computing)、P2P計算(Peer-to-Peer Computing),在志願計算的項目中,志願者使用共享網絡連接資源以支持這種分布式計算。鄭葉穎書寫了英國前衛建築小組Archigram(建築電訊派)預言式的實踐:紙上建築/圖像建築。在其同名的陣地雜誌中,Archigram的成員們以超現實的文學筆法和科幻空想式的斷言對未來的媒介發問並施念咒語;鄭葉穎還將這一六十年代的前衛狂飆拉至當下的媒介技術環境,引出更為根本的美學困局。孫彬發對布若威(Michael Burawoy)《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一書的評論探討了另一困局:古典馬克思主義預測的由資本主義自掘墳墓的歷史終結並沒有發生,布若威吸收葛蘭西(Antonio Gramsci)霸權理論分析的遺產,將社會學引入馬克思主義,說明勞工服從霸權而自我強化的打工意識,這才是資本主義末路遲遲未發生之原因。蔡澤銳通過案例討論了跑腿網絡(Sneakernet)、死驅(Dead Drops)和海盜盒(PirateBox)以及網狀網絡通訊(Mesh network messaging)這幾種自主通訊網絡技術設施,其中不乏偶然性和龐克的身體性解放力量,這力量也許不足夠大到對抗高墻,但其匯結的另類連接卻不可小視——蔡澤銳在文中說:不要低估集體牽手的帶寬。如果末日是一則終極信息的逼近/過載/消失,如果末日的概念必須從美學的池沼裏滿溢到我們的生活和社會,那我們起碼也要集體牽手去讀寫它。

試酸號《當不再有愛 友愛就不復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