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帝國──契丹

ebook 重溯契丹歷史,探討草原王朝的興衰過程與文化遺產

By 宇信瀟

cover image of 逝去的帝國──契丹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契丹」曾經這個民族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契丹帝國(遼朝),享國300餘年,盛極一時。在今天的很多文學作品和戲曲作品、影視作品中,都有契丹帝國的身影。無論是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還是在民間流傳的小說《楊家將》、《岳飛傳》、《天龍八部》中,抑或在京劇《四郎探母》等廣為人知的戲曲作品、影視作品中,契丹人大多作為「反派勢力」出現,這與契丹帝國同中原王朝——宋朝的長期戰爭不無關係。雖然在這些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中,契丹人大多作為中原王朝的「敵人」存在,但恰恰是契丹人建立的帝國,東起渤海之濱,北至西伯利亞,南到今天河北、山西等地,向西曾一度遠至西亞,將中國文化向北、向西推廣到遙遠的西伯利亞、中亞、西亞等地,為中國文化向世界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契丹」曾一度成為西方人心目中「中國」的代名詞,相傳15世紀末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想要去往東方尋找傳說中的契丹。直至今日,在俄語、希臘語、波斯語、阿拉伯語等語言中,仍將中國稱為「契丹」。

契丹民族出自鮮卑宇文部的一支,是生活在中國東北、內蒙古東部的草原遊牧民族,在其本民族語言中,「契丹」意為「?鐵」。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契丹帝國,即「遼朝」。終遼一朝,契丹人九改九復國號,時而自稱「大契丹」,時而自稱「大遼」。因而,「契丹」和「遼」在一般情況下可通用為契丹帝國的國號。契丹帝國充分吸取了之前眾多遊牧民族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不再採取單一的制度治理國家,而是採取「因俗而治」的方針,首創草原帝國「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史書記載契丹帝國「以國製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即沿用遊牧民族的傳統習俗治理包括契丹族在內的草原遊牧民族,並仿效中國唐宋制度治理漢人、渤海人居住的農耕地區。契丹帝國的一國多制、因俗而治,為亞歐大陸北部草原文明與南部農耕文明的融合探索出了新的道路,也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契丹帝國給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生動的故事。關於歷代帝王,不僅有雄韜偉略、開創帝業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還有每天睡16個小時以上卻仍能順利執政19年的「睡王」遼穆宗耶律璟;關於歷代太后,不僅有為集權於一身而自斷手腕的述律太后,還有在小說《楊家將》中被塑造得陰狠毒辣、在歷史上卻輔佐丈夫、兒子開創盛世的承天蕭太后;關於歷代名將,不僅有兩敗宋軍的耶律休哥、耶律斜?,還有稱雄中亞、令契丹帝國起死回生的耶律大石;甚至在與契丹時和時戰的宋朝,也因與契丹帝國之間的和戰,留下了楊家將、寇準等許多歷史名人的奇人軼事。

隨著12、13世紀女真金國和蒙古帝國的崛起,契丹帝國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契丹民族也逐漸融入了中原漢族以及東北、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之中。這樣一個曾經盛極一時、如今早已逝去的強大帝國,留給今天許許多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對今日中國影響深遠。

逝去的帝國──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