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

ebook 中華民族文化瑰寶

By 畢雲飛

cover image of 楹聯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楹聯是題寫在楹柱上的對聯,

是中國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

楹聯習俗源於中國古代漢語的對偶現象,

西晉時期,出現合律講究的對句,

可視為其形成的重要標誌。

1700餘年的歷史傳衍過程中,楹聯與駢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互相影響、借鑑。楹聯有偶語、儷辭、聯語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肇始於明代。

楹聯的特徵

楹聯具有遊戲性,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楹聯就變成了一種遊戲。事實上,楹聯能諧能莊,既是一種帶遊戲性的語言藝術,同時又具有文學的嚴肅性。那些極為莊重典雅的場合,如名勝古蹟、祠墓碑林、書院會館、官廳衙署,都懸掛楹聯。人們以聯鬥智遊戲,也用楹聯來抒情言志、評人論史、寫景狀物。

楹聯的起源和發展

在清代,湧現了無數楹聯高手,如紀曉嵐、翁方綱、阮元、鄭板橋、俞樾、袁枚、何紹基、孫髯翁、梁章钜等都有傑作傳世。在這一時期,對聯的範圍逐漸擴大,凡是記述、抒情、議論都可入聯,還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長聯形式。孫髯翁所撰昆明大觀樓聯開歷史長聯之先河,被譽為「古今第一長聯」。

楹聯哲學探源

陰陽觀念,不僅是一種抽象概念,而且廣泛地浸潤到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認識和解釋中。這種無所不在的陰陽觀念,深入漢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而陰陽觀念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對以「兩」、「對」的形式特徵出現的事物的執著和迷戀。

楹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

楹聯作為獨有的一種古老而特殊的文學藝術形式,這些形態各異、數量繁多的楹聯,均出自帝王將相、社會名流和文人墨客之手。同時,由於這些楹聯的字體有楷、行、草、隸、篆等不同的書法風格,加之又多繁體字和異體字,所以更具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楹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