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節慶

ebook 五十六民族的民俗文化

By 田梅英

cover image of 少數民族節慶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由於生活地域不同,風俗習慣、

宗教信仰等諸方面各有差異,

少數民族不僅與漢族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也創造了異彩紛呈的民族節慶文化。

節慶的起源與特性

節慶文化是一種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深層文化積澱的產物,與天文、曆法、民族思維方式、民間信仰,文化心理等密不可分,蘊含著社會學、人類文化學、哲學、文藝學等豐富的內涵。其中,文化訊息承載最為密集、情感色彩最為濃烈、記憶傳承最為有力的,當屬傳統節日。

蒙古族的「祭敖包」

不管男女老幼都要排成長長的隊伍圍著敖包沿順時針方向轉三圈,邊轉邊向敖包滴灑鮮奶和酒,然後在敖包正前方叩拜,將帶來的石頭添加在敖包上,並用柳條、哈達、彩旗等將敖包裝飾一新。虔誠的祭祀天地神靈,以祈求風調雨順、家宅平安、六畜興旺,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色與宗教色彩。

維吾爾族的「諾魯孜節」

諾魯孜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類似於漢民族的春節。該節日形成初期,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突厥部落的先祖過著遊牧生活,他們在晚冬初春把晝夜時差持平之日稱之為「日生」、「年頭」,並把此日開頭之月稱為「羊羔月」,此時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復甦、牲畜產仔,牧民們一面歡度節日,一面滿心歡喜地清點安全越冬的牲畜,準備新的草原放牧。

藏族節慶

藏年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日,從拉薩到西藏各地,人們以最奔放的心情、最精心的準備、最美好的祝願歡慶新年的到來。從藏歷十二月上旬起家家戶戶都有用桶和盤浸泡青稞,然後用酥油、白面和糖作「喀賽」。各家都有要準務一個叫「切瑪」的五穀鬥,鬥用木材製成,外面繪有彩色花紋圖案,裡面一半裝炒熟的麥粒和蠶豆,一半裝糌粑和人蔘果,上面插青稞穗,再點綴一些小塊酥油。

少數民族節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