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

ebook 陰陽實虛與歧黃之術

By 高靖、高立

cover image of 中醫中藥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在中醫的發展歷程中,其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是

中國古典哲學的「天人合一」、

「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在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透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發展成獨特的醫學理論、實踐體系。

中醫概說

中醫學基本理論的確立,以《黃帝內經》的成書為標誌,此書吸收秦漢前多種自然科學重要成果,以氣一元論、陰陽五行說為指導,總結春秋戰國前的醫療成就,系統闡述了生理、病理、經絡、解剖、診斷、治療等問題,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探求病因,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以辨證論治原則,採取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治療手段,使人體陰陽調和而康復。

中醫四大經典

《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著,十六卷,包括傷寒論和雜病論兩部分,總結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驗,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原書在張仲景去世後散佚,晉代名醫王叔和等後來分別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傷寒雜病論》對中醫學治療急慢性傳染病、流行病以及內科雜病等理論和技術的發展,曾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全書共三卷,按動物、植物、礦物三大類,收載藥物365種,每藥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還簡要記述藥材毒性、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藥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

陰陽在醫學中的應用

陰陽是否調和,決定人體健康與否,陰陽平衡,人體健康。「陰平陽祕,精神乃治。」人體攝取飲食,經過脾、胃的腐熟運化,營養物質運送至全身,肉體增長強壯、生命活力旺盛。食物消化後有形的廢料,由前後二陰排出。陰陽失衡,表現為各種症狀。陽證症狀表現為發熱、口渴、脈數(快)等,又稱熱證(陽證)。陰證症狀表現為不發熱,口不渴、手足冷、脈遲(慢)等,又稱寒證(陰證)。即《內經》說的「陽勝則熱,陰勝則寒」證。

中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