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ebook 中國近代史上最傑出的鐵路工程師

By 管成學,趙驥民

cover image of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為修中國鐵路埋頭苦幹

詹天佑一進入鐵路公司,就負責主持塘沽天津段的鋪軌工程。他看到鮑爾和金達之間的矛盾,不願意留在天津捲進這些糾紛之中。於是,親自下到工地,和工人們一起工作。在80天內,指揮完成了塘沽到天津間的鋪軌工程。1888年9月5日,唐山天津全線通車。李鴻章親自主持通車典禮。當李鴻章坐上唐津線行駛的火車後,他高興地說:「這比坐馬車要舒服多了,既平穩又快。」火車到站以後,李鴻章發表講話:「鐵路『平穩堅實』,橋樑車線均屬合法。計程130千米,只走了三個小時。快到輪船所不及。」他稱讚金達工程師設計得法,表揚了金達的成績,並提升金達為總工程師。詹天佑在鐵路上的初步成績,就這樣被金達竊奪了。鄺孫謀對金達隱吞詹天佑的工作憤憤不平,想要找李鴻章說個清楚。詹天佑反來安慰鄺孫謀說:「算了,廣東有個陳寶禧工程師,他為地方上做了很多事業,也不為人所知。我們為中國鐵路,也應該爭取多修路,不必爭功。」

舉世矚目的京張線

京張鐵路的線路測好後,1905年9月4日,正式破土動工,築路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基和徵購沿線所需要的土地。鋪路基的工程是很困難的。詹天佑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既沒有機器、又沒有車輛運輸鋼軌,只能利用小平車和人力車來克服困難。」他把家屬遷到工地上,發誓不修好京張鐵路就不回北京。他親自發動群眾,組織人力,和工人同志們一起幹,終於把材料運送到了工地。1905年12月12日,在群眾的歡呼聲中,詹天佑有力地舉起釘道錘,釘下了京張鐵路的第一顆道釘兒。

這次京張鐵路的軌距,詹天佑堅持用1.435米的國際標準軌距。他曾對人說:「鐵路猶如人的血管一樣要能周流全身。鐵路四通八達,工商業才能跟著得到發展。所以,中國真正統一要從鐵路劃一開始。」

鞠躬盡瘁

在海參崴和哈爾濱的一個多月中,共召開十多次會議。詹天佑終日看資料,做方案,寫發言稿,與各帝國主義國家代表據理力爭,為了維護國家主權的完整,他堅決反對由所謂「協約國委員」來監管中東鐵路,他說,中東鐵路原由中、俄兩國合辦,而中國又是大戰的參戰國之一,並有保持該鐵路秩序的能力,中東鐵路應歸中國管理。但由於各帝國主義國家的反對和北洋軍閥的腐敗無能,他雖盡了最大的努力,僅得到中東路得以僱用中國工程師的一項權力。

以後,詹天佑又被推選考察車務。在寒冷的東北早春,奔波於海參崴和哈爾濱之間。由於極度勞累,加上氣候寒冷和飲食不調,復發赤痢,病情日益嚴重。4月15日詹天佑不得不離開哈爾濱回到漢口,面對湘鄂路局和漢粵川總公所歡迎他的朋友,他只是有氣無力地說了句:「我身體支持不住了。」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的病勢加劇,哮喘流汗,氣息微弱,語不成聲。由於心臟病和體力衰竭,醫生多方醫治無效,下午三時半,詹天佑與世長辭了,享年僅59歲。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