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住之島

ebook 給臺灣青年世代居住正義的出路

By 廖庭輝

cover image of 無住之島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oading...

經濟發展了,政治民主了

我們卻還沒有安穩的家?

無論月薪多少,每個人都有要求安穩居住的權利!

  當房價已成天價,我們還只有拚命存錢買房一條路嗎?

  買不起房子,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

  買房=拚經濟?推動保障居住權益的政策=犧牲經濟?

  打破居住權益的迷思,我們其實有不同的選擇!

  臺灣是一座「無住之島」。根據統計,臺灣平均房價與人均所得比將近十倍,房價更被國際評比為「極度不可負擔」。然而,房價明明那麼高,為何社會仍舊鼓勵買房?除了背負千萬房貸,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讓我們住的安穩嗎?

  買不起房,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

  長久以來,高舉經濟發展大旗的建商、缺乏完善住宅政策的政府,以及夢想炒房致富的大眾價值觀,三者共同造就了臺灣的高房價景觀。原本賴以居住與生活的家,就此成為難以負擔的商品。原本應當人人享有的居住權益,則成了少數人才有權享有的圖利工具。

  本書指出,這種少數人獲益的高房價制度,不僅已讓臺灣成為無住之島,更會賠掉整個臺灣社會的未來。當買不起房的青年世代淪為崩世代,在租屋黑市中孤立無援,卻還要被貼上不努力與不爭氣的標籤,最終只會加劇社會與世代對立,更將全面衝擊國家的人口結構、年金制度與勞動體制。長遠來看,每個人都將為此受害。

  「家」不該只是商品:重新思考「居住」的意義

  身處無住之島的無助青年,真的有可能打破炒房致富的惡性循環,重新定義「家」的價值,找到居住正義的新方向嗎?

  這正是長年研究都市改革的廖庭輝,希望透過本書解答的問題。本書藉由回顧臺灣三十年的住宅運動,帶領讀者展開一段「何謂住宅、何謂家」的思索歷程,一步步回顧臺灣高房價的歷史成因,分析各種買房迷思背後的人為與制度因素,同時試圖解開住房商品化的困境。

本書特色

臺灣第一本住宅運動史,爬梳歷年重大的住宅政策攻防,

  同時幫助讀者思考與居住正義相關的重要議題:

  ・空屋率高,房價卻仍居高不下,這違反供需法則的現況是如何造成的?

  ・臺灣政府只有房地產政策,沒有住宅政策?

  ・房地產增值,是誰拿走了最大的利益?

  ・是誰讓我們相信,住宅是投資獲利的商品,而忘了真正重要的,是滿足居住需求的家?

  ・攸關我們每個人權益的居住議題,為何我們卻如此軟弱無力?

  ・跳脫商品思考,我們如何重新拿回居住的主導權?

專文導讀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金權城市》作者

  彭揚凱|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無住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