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原來是天生的

ebook 鄧巴數字與友誼成功的七大支柱

By 羅賓.鄧巴

cover image of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社交上有疑惑、困難嗎?

劃時代的「朋友科學」經典──《朋友原來是天生的》

以數據、事實不斷刺激你反駁它、同意它、思考它,

詳述友誼發生、維持與逝去的科學實證,極可能就是你的交友解方。

朋友,是激發腦內啡、帶來幸福感的重要泉源。

牛津大學演化心理學家及人類學家羅賓.鄧巴,

將科學研究的洞見、親身的體驗與文化相融,

探索並整合了心理學、人類學、腦科學、社會學、神經科學、遺傳學等知識,巧妙地把它們編織起來,為你深度解析社交的神奇密碼!

一個人在6歲時社會整合的程度越高,到30歲出頭時,血壓和身體質量指數就越低。換言之,童年時期參與社會的結果會影響到成年的健康。

每當社交群體達到4的倍數時,就會分成另一個對話群組;4個人還能組成一組對話,對話也最有效;5人以上,就會分裂為2組;8人以上將是3組......

在一項為時7年、抽樣了近350萬人的研究中發現,人到了60歲之後,社交孤立、獨居和感覺孤獨等因素,會使死亡機率提高約30%!

友質、友量,有關係!

朋友遠比我們想像的更重要。羅賓‧鄧巴30年前就提出了「鄧巴數字」:一個人最多能保持關係的朋友是150人,其中關係最密切的不超過5人。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是鄧巴全面研究友誼、人際關係的科普大作。社群年代、臉友無數的現代人,將能透過鄧巴的科學分析與觀點,重新思考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如何從素昧平生變成摯友,窺探社交世界令人驚奇的複雜性,並且深刻理解友誼。

朋友就像阿斯匹靈,可以瞬間消除你的疲累和鬱悶!

然而更有趣的可能是與大腦的腦內啡(endorphin)系統有關。腦內啡是在化學上與嗎啡相似的神經化學物質,我們和朋友一起做的許多事情都會觸發它,例如,歡笑、唱歌、跳舞,甚至互相撫觸。

腦內啡也會刺激身體釋放自然殺手細胞,是免疫系統的突擊部隊,搜尋和摧毀使我們生病的細菌和病毒,調整免疫系統,增強我們對致病細菌的抵抗力。

男生女生,相處方式大異其趣

對於女生而言,保持友誼最有效的活動是一起聊天,無論是面對面還是透過電話都一樣。但對於男孩來說,一起聊天對是否能夠持續友誼毫無影響。造成男生友誼的不同之處在於比以前更頻繁地聚在一起「行動」──上酒吧、踢足球、爬山,或者做他們過去常做的其他活動。當然,一起「行動」對女生的友誼也有正面的影響,但其效果遠不如一起行動對促進男生友誼的效果大。

緣分早已注定?好友難尋嗎?請看看科學家們的研究與有趣解讀!

鄧巴認為「物以類聚」是有科學根據的,而友誼的誕生非常依賴時間累積。他引述了一項針對大學生的觀察取樣,發現他們在初識後,大約需要45小時相處,才能變成普通朋友;後續需要在3個月內相處50小時,才能變成重要朋友;最後晉級為最好朋友的人,則還要再共處100小時。實際上,要成為「密友」,可能需要我們平均每天投入近2小時,日復一日的長久經營。

友誼絕不廉價,慶幸的是在檢視友誼的同時,鄧巴也發現了友誼成功的七大支柱──相同的語言、成長地、學經歷、興趣、世界觀、幽默感、音樂品味,可以協助大家迅速辨識誰有可能成為朋友,也就是說具有越多同質性的人越容易互相產生歸屬感、建立友誼,你只需要找到他們!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