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

ebook 被殖民掠奪的熱帶天堂,以狂歡掩飾創傷的森巴王國

By 莉莉亞.蘇瓦茲

cover image of 巴西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巴西國內暢銷話題鉅作

《泰晤士報》、《金融時報》年度好書

透過認識拉丁美洲,改變觀看世界的視角!

巴西,世界第五大國、拉美最大經濟體,

以足球、咖啡、嘉年華聞名於世,

它是熱情舞動著森巴的南美巨人,

卻也是飽受殖民暴力創傷的混血兒。

奴隸制帶來的遺毒滲透其文化基因,成為民主發展的絆腳石,

使它成為一位步履維艱的巨人......

一個守望著奇蹟和救世主的國家,

從16世紀到現代,南美巨人500年傳記

巴西名列金磚五國之一,物產豐沛,經濟成長備受矚目,然而,它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家:龐大的天然資源與積重難返的腐敗;非比尋常的財富與赤貧;美麗的沙灘與暴力蹂躪的貧民窟。巴西展現無與倫比的壯麗和雄偉,也目擊最可怕的殘暴統治。對白種殖民者而言,巴西的機會似乎永無止境;對移入的黑奴而言,巴西是人間煉獄。在外人的想像中,巴西是耀眼、富有魅力的地方,然而大部分面向仍然不為人知。

本書是不同凡響的嘗試,由兩位首屈一指的巴西女性學者執筆,是結合歷史、人類學、政治學和經濟學,具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描繪巴西豐富、混雜而戲劇性的歷史,重新建構這個國族史詩般的故事,呈現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自歐洲人於16世紀抵達並展開殖民,至21世紀為民主而奮戰,所面臨各種勢不可擋的多元化與艱鉅任務。而巴西迄今尚未完成這些任務,仍處於嚴酷的試煉中。

獲獎紀錄

《泰晤士報》2018年度好書

《金融時報》2018年度好書

推薦

陳韻如(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湯熙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鍾秀梅(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序)

媒體讚譽

令人回味無窮......蘇瓦茲與史塔寧採用她們所謂的傳記手法,試圖說出巴西人世世代代的集體故事......她們敏銳的洞察力,對殖民地時期與帝國時期的巴西,勾起無限回憶......豐富且趣味盎然。

──派翠克.威爾肯(Patrick Wilcken),《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本書是不經官方授權的傳記,關於一個名叫巴西的複雜角色。作者將這個角色各種不同的面貌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個角色的形成和轉變已超過五百年,而且顯然仍然在發展中。

──鮑里斯.福斯托(Boris Fausto),《巴西簡史》作者

深思熟慮且深刻的旅程,探究巴西的靈魂......的確,從本書浮現的巴西,是一種新奇有趣、錯綜複雜、五彩繽紛、自相矛盾且充滿挑戰的有機體;與其說它是政治、文化、與地理的實體,不如說它比較像是活靈活現的人物。

──勞倫蒂諾.戈梅斯(Laurentino Gomes),《聖保羅頁報》

有一段時日,我們一直很需要一部詳盡的巴西史,細緻入微、扎根於嚴謹的研究;這部作品不僅確認過去五百年的進步,而且在建構完整的社會公民權、政治權與族群公民身分時,坦率處理許多固有的障礙。因此,這兩位最傑出的巴西歷史學家非凡的精心傑作,實際上是很中肯的作品。

──肯尼斯.麥克斯韋(Kenneth Maxwell),哈佛大學「大衛洛克菲勒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巴西研究計畫創始人

不拘泥於死板的詮釋法、擺脫文牘主義,不在乎讚美或譴責。這是新穎的詮釋敍述體,具有挑戰性,語言直白,沒有一般的學術術語。讀者會認可這個國家,連同它的光明和黑暗,而且受到鼓舞並參與這個國家的建構冒險。

──何塞.穆里洛.德卡瓦略(José Murilo de Carvalho),《靈魂的形成:巴西的共和國意象》作者

扣人心弦且見解獨到......蘇瓦茲與史塔寧的一大優點乃剖析變遷中的種族認同。

──傑夫.戴爾(Geoff Dyer),《金融時報》

詳盡且深入的推理......有啟發性、引人入勝,以及首尾一貫的縝密思維。

──拉里.羅特(Larry Rohter),《紐約書評》

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