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諾貝爾化學獎2001-2021

ebook

By 科學月刊

cover image of 21世紀諾貝爾化學獎2001-2021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化學獎看起來越來越像生醫獎,又有什麼不可?

從塑料的發展,到尼龍、防水衣服,

再到液晶顯示器,甚至新冠疫苗的研發

生活上的應用無所不在,能領悟其中奧妙的諾貝爾化學。

  每個世代的得獎者皆有其特色,反映著近代化學的歷史和演進。

  進入21世紀之後的諾貝爾化學得主,

  女性表現的越發出色,並與物理學、生物學進行大融通。

  他們以先驅角色,引領科學不斷朝向知識的邊界前進。

  ◎本世紀諾貝爾化學獎的二、三事

  •諾貝爾化學獎近來多頒給生物學家,這是怎麼回事?

  •回應本世紀能源減碳重大課題,2019年化學獎肯定了新型電池的研究。

  •第一個獲批轉的mRNA疫苗,背後竟是化工製程和生命知識的結合。

  •研究水母為何發光,卻開創了疾病治療的新頁!

  ‧諾貝爾化學獎史上7名女性得主中,21世紀就佔了4名!

  ‧2014年光學解析度大突破,顯微鏡成為顯「奈」鏡了。

  每年10月諾貝爾獎頒布,總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從獲獎人的國家、背景、學術經歷和奮鬥歷程,到得獎感言和頒獎花絮,誠然是全球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表得主在科學成就的巔峰,也能展現出科學發展的最新趨勢。

  《21世紀諾貝爾化學獎2001-2022》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獎得主公布後,邀請國內同領域的專家,分析該年各個得主生平事蹟和得獎領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化學研究的最新景況,前瞻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

  在最近的過去,諾貝爾化學獎有時表彰了科學家在化學方面的影響,但更多時候是表其彰對生命科學的影響。這些反映一個現實:化學獎越來越移向生命科學領域。事實上,本來,生命科學的研究就一直是化學家著迷的問題。而化學也可以被視為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因為它是對物質的研究,分析其結構、性質和變化,以瞭解它們在化學反應中發生了什麼事。這都促成了物理、化學與生物學的大融通。

  其中一例是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由化學家惠廷翰(M. Stanley Whittingham)、吉野彰(Akira Yoshino)和固態物理學家古迪納夫(John B . Goodenough)三位獲獎,得獎原因是「對鋰離子電池發展」的重大貢獻,如今電池發展是本世紀能源減碳重大課題。因此化學在一個全科大學出現在大部分的科技領域,包括工、農、醫、生命科學院。

  另一例是2018諾貝爾化學獎―—化學中的演化與革命。Caltech化學系的阿諾德(Frances Arnold)反向利用生物演化的概念,開發叫做定向演化的化學催化劑。在定向演化中,阿諾德在實驗室中提供了一個新方式,鼓勵酶的演化來催化商業上有用的反應。

  此外實驗技術的突破,也為研究帶來很大的進步。例如2008年GFT(讓水母發出綠色螢光的物質)的發現,廣泛被運用在生物、生技與醫學領域,讓科學家能藉由螢光標定,更瞭解生物體或細胞內生命的運作,有讓我們對疾病的產生跟治療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而2020年得主道納與夏彭提耶,研究細菌的CRISPR/Cas系統,研發出一種簡單的基因編輯方法,將可望應用於許多領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本書撰稿的台灣化學家中,有許多師出諾貝爾獎大師門下,能一窺得獎者或特立獨行的研究風格,或平易近人的為人處事一面,更神遊於他們治學的風範和精神。

名人推薦

  曾耀寰(科學月刊社理事長、中研院物理所副技師)

  累積2001年2021年的諾貝爾經濟科學獎,年份加倍、超值的內容,宴饗大眾,值得購買珍藏。

  導讀:牟中原(台大化學系名譽教授)

  諾貝爾獎是一個引導年輕人願景的方式。那願景可能是幼稚的,但很重要。讓年輕人將科學當作樂趣,為他們帶來理解的喜悅。諾貝爾發明了一個夢想機器:一種改變慶祝方式的方法,激勵年輕人做到的比他們夢想的更多,引領了一些最優秀年輕科學家。

  推薦文:寒波(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部落主、泛科學專欄作者)

  就算不是研究科學的讀者,閱讀諾貝爾獎的介紹,以及厲害科學家的故事,想必也能滿載而歸。

21世紀諾貝爾化學獎200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