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死亡的67場對話

ebook 劍橋大學教授本森日記選, 還原出震懾人心的死之體驗

By 亞瑟.本森

cover image of 與死亡的67場對話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也是任何人不得違逆的結局,人們對「死」的話題諱莫如深,往往不知道該以什麼心態面對。本書精選亞瑟.本森近七十篇談論「死亡」的日記,以樸實真切、坦率沉著的文筆,向讀者描述作者眼中的死亡,這裡沒有深奧的哲學、難解的思想,更沒有矯情無用的雞湯——只有平凡人面臨死亡威脅的真實表現。《心靈樂園》——本森暢談人生與人性《永夜微光,黑夜爐火》——治療躁鬱症的心路歷程《來自阿普頓的四十八封問候》——本森文學思想與教育理念☆☆☆本森勵志隨筆集、思想書信集好評販售中【對葬禮的建議:隆重輝煌還是簡約低調?】本森讀幼稚園的時候,曾無意中撞見送葬隊伍,低迷詭譎的氣氛和家屬蒼白哀戚的面龐,著實嚇了年幼的他一大跳。「那個場景就像令人作嘔的惡夢一樣,困擾了我好幾個星期。」本森認為,這樣的習俗是粗俗野蠻的,尤其是對孩子而言。連對自己的出生都一知半解,又怎麼能那樣赤裸地直視死亡呢?當人們看著僵硬扭曲的屍體時,心頭湧現的是滿滿的悲哀與迷茫。「我們本應該升入天堂,這樣的習俗卻拖著我們走向泥土;讓我們的情感在破舊的泥土周圍徘徊,直到我們以無言的恐懼和無意識的厭惡從那裡離開。」本森期許喪禮是簡單美好的儀式,而非強迫人們記憶死亡本身,並且要能使心靈受到感召,轉向思索生命與未來生活的祕密。「我們愛的是生命和精神,思想和心靈,而不是死者逐漸腐朽的軀體。」【對逝者的評價:論人死後被「抹去」的個性】中國傳統上云:「死者為大」,在西方也有相似習俗。「當逝者進入光的世界,我們會原諒他們的過失。」一個人不論生前事蹟為何,在過世後彷彿一筆勾消,我們往往把死亡的事實擺放在這個人真實的性格和作為之前。「為什麼我們會認為,人死後就要被剝奪自己的個人特質?」「如果我想到,我認識且愛著的那些人,甚至我認識且我不喜歡的那些人,倘若他們的個性會在死亡之時被抹平,這會讓我感到極大的失望。」本森點出,他當然希望天堂能少點人性之惡,但天堂更不需要那種被精心包裝過的虛假的聖潔。「如果精神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人類的本質區別——比隱藏在境遇、教育或者環境裡更深切的區別——也會被保存。」【對苦痛的態度:用樂觀去「逃避」解決不了問題】本森直言,整日陷溺於心神不安的幻想中確實無濟於事,但當一個人已經遭受苦難了,要對方裝作沒這回事更是可笑。「假如你無法避免苦難,假如你不得不面對這些麻煩,試圖相信苦難不在那裡解決不了問題,唯一的希望是冷靜地注視,努力看出可以解除痛苦的光明跡象。」〔本書特色〕本書為劍橋大學教授亞瑟.本森日記選,共67篇,全文圍繞著一個主題——「死亡」。任何人生於這個世界上,終有一天要承受死亡的恐懼,本書並非要與讀者深入探討死亡的意義,而是記錄作者在面臨死亡威脅時的真實想法,其文筆坦率冷靜,絲毫不掩飾其困惑苦楚的情緒,但也未以悲觀消極的精神逃避現實,願讀者能有所啟發。

與死亡的67場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