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找理由? (WHY? What happens when people give reasons... and why)

ebook 21世紀社會學之父的理由學, 推動人際關係建立與修復的祕密

By 查爾斯.蒂利

cover image of 人為什麼要找理由? (WHY? What happens when people give reasons... and why)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oading...

從轉換人生跑道,到爭論政治議題

從法官做出判決,到醫師解釋病情

從提出分手,到思索親人離去的原因......

我們每天都在追問、回答「為什麼」

但你是否想過,我們為什麼要找理由?

「21世紀社會學之父」查爾斯.蒂利為大眾撰寫的通俗讀物

深度剖析理由與社會關係的千絲萬縷

21世紀社會學之父的理由學:人們會找理由,與社會關係密不可分

引用大量故事、案例,帶領讀者從日常生活中理解社會學

全球獨家收錄《異數》、《引爆趨勢》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重磅導讀

我為什麼生病?

我為什麼找不到工作?

你怎麼沒提分手就搞失蹤?

法官判決為何不管人情世故?

九一一事件為什麼會發生?

專家講話怎麼都那麼複雜?

你為什麼遲到?

你最近為什麼都不理我?

犯罪率為什麼居高不下?

......

我只是需要一個理由!

這是一本關於人們為什麼提出理由,以及如何提出理由的書

我們每天都在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對萬事萬物說明「理由」,理由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人類從小就開始提供並要求理由,終其一生追尋「為什麼?」的答案,我們甚至可以說,人類是一種說明理由的動物。

然而,你是否注意過,在不同情境、對不同人,人們會使用不同的理由?試想你看到有人在圖書館撞倒別人桌上的書,他說:

「抱歉,我真是笨手笨腳。」

「不好意思,沒有看到你的書。」

「該死!我又來了。」

「你幹嘛把書放在那裡?」

「我早就叫你把書堆整齊。」

你猜想這兩人分別是怎樣的關係?

理由與社會關係密不可分,人們提出的理由能反映雙方關係的親疏遠近,也能體現雙方對這段關係的看法。蒂利分析大量故事、案例,將所有理由歸納為四個種類:

「都是我的錯,不是你的問題」──慣例

上班遲到時,如果你跟老闆說:「昨天小孩一直哭,晚上沒睡好,早上出門送小孩上學時......」老闆大概會覺得不耐煩又莫名其妙。這時,人們會採納慣例,說一句:「抱歉,早上大塞車」;比起真實理由,人們可能更需要符合彼此關係的理由。慣例不一定反映真實,卻能突顯雙方關係。因此,當伴侶不再跟你討論想法,卻說出:「都是我的錯,不是你的問題」,很可能表示你們的關係已經惡化。

「事情是這樣的,我這幾天過得很不好......」──敘事

伴侶不拿慣例搪塞你,卻描述自己最近的煩惱,化解你對彼此關係的擔憂,你大概就能感到諒解。敘事是人類的偉大發明,它可以說明事情因果,將複雜人生濃縮成簡單情節,讓聽者更容易接受。當有人向你提出敘事理由時,你們的關係或許很親近,也或者是他嚴肅看待自己提出的理由。

「這是規定,規定就是規定。」──規範

我們都遇過師長搬出法令、校規,告訴你「規定就是規定」,讓你沒有任何辯解的餘地。規範不多加解釋因果,遵循著分門別類的普遍公式。我們能在法庭、醫院、公家機關中看到人們使用規範;當檢察官、法官照本宣科地運用法令時,我們抱怨司法忽略自己的敘事,只滿足法律上對事實的判定,卻無法滿足道德與情感層面的真相。

「研究顯示......」──技術描述

醫師對自己的同行會用行話術語來解釋癌症發生的原因,面對患者時就要將其轉譯成患者可以理解的語言,一面緩和壞消息帶來的情緒衝擊。專家們基於省略不提的圈內知識,使用技術描述解釋原因,常讓外行人感到疏離。然而,技術描述也能為當今發生的事件提供完整詳盡的解答,滿足人們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

當我們想要改變關係時,或許可以從改變理由開始

我們會在不同社會情境、關係下使用不同理由;因此,我們所採用的理由,也能反映雙方對這段關係的看法。

當你向主管說「我覺得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時,你正終止與這份工作的關係。當政客用一大串規範回應你的不滿時,你感到雙方之間不平等的關係,於是試圖要求更多解釋。當你用敘事回應伴侶的質疑時,你正協商彼此的關係。理由,可以確認、建立、協商、修復或終止與他人的關係。

正如同賈德.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不把非專業人士排斥在外,以「優越敘事」包裝技術描述,用理由拉近與讀者的關係。理由與關係密不可分,因此我們提出理由前,不妨先瞭解對方的背景和動機,讓理由匹配雙方的角色、形塑我們理想的關係。

國內好評推薦

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胡芷嫣/人文知識工作者

董建宏/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蒂利指導學生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依姓氏筆畫排序

「蒂利是多產的歷史社會學家,在其學術生涯末期,他深刻地反思了學術研究者與一般公眾的溝通落差。行為與社會科學家所使用的語言主要是規範(codes)與技術描述(technical accounts),如果能將其轉化成為有人物主角與前因後果的敘事(stories),將能夠獲得更大的共鳴。」

──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人為什麼要找理由?》一書,是蒂利在美國社會面對九一一劇變,以及他個人面對身體不適時,所撰寫的一本有趣且深刻的社會分析著作。透過對於人類社會常見的微觀行為,蒂利引導我們看到人們面對不安、困惑與劇變時,如何透過各種社會機制,降低各種變化與風險對社會與個人的衝擊,同時重建與恢復社會的秩序及穩定性。在當前全球面對疫情的衝擊下,這本有趣且深刻的社會分析著作,或許可以給我們一個自我修復與社會重建的參考。」

──董建宏,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蒂利指導學生

「人為什麼要找理由?是為了逃避責任還是為了找藉口。問題發生後,該如何表達才不會被認為是找理由?本書從社會學角度,讓你學習人際應對的關係智慧。」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國際讚譽

「蒂利設法破解日常社會互動的結構,而成果就是這本書,籲請其讀者重新檢視自己從與孩子說話,到爭論政治議題時,是如何提供理由的。」

──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紐約客》(New Yorker)

「這是一本非常有說服力的書。很明顯,癌症專家對病人和對同事會採用不同的說法,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正是蒂利所關心的。」

──亞當.菲利浦(Adam Phillips),《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

「想要為混亂施以秩序,不是忽視複雜的現實,而應當理解複雜現實對我們的意義為何。這本書能刺激我們思考這個問題。」

──多蘭.卡明斯(Dolan Cummings),《文化戰爭》(Culture Wars)

「蒂利頗具說服力地論證道,說明理由總是發生在社會環境(social setting)中,而該環境是由其中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所建構起來的。這本書又易讀又有趣。」

──萊昂.H.布洛迪(Leon H. Brody),《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蒂利寫的這本好書讓我們注意到一種普遍的人類現象,並喚起探求該現象本質的重要性......這本書建議我們坐下來,好好審視說明理由在社會中的本質──我們為什麼要花如此多的時間說明理由?這會對我們的社會關係產生怎樣的影響?......還有,對我們的行為和情緒又會有何種影響?」

──庫特.薩爾辛格(Kurt Salzinger),《心理批評》(PsycCRITIQUES)

「這本書可能會讓那些想尋求方法創新的社會學者感到沮喪。不過,我強烈推薦所有對說明理由的核心作用感到好奇的人們閱讀本書。」

──克里斯蒂安.博格.哈普維肯(Kristian Berg Harpviken),《和平研究雜誌》(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蒂利這本富有洞見的書通俗易懂,很值得一讀。」

──理査.芬德勒(Richard Findler),《歐洲傳承》(European Legacy)

「讀者會發現這本書頗具深度,兼具趣味和啟發性,閱讀起來引人入勝。這位資深的政治衝突和變革分析家再次轉換其研究規模及風格,結果又是一部傑作。」

──薇薇安娜.澤利澤(Viviana Zelizer),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這本書在其規模和雄心上、在其引用的知識廣度上,在蒂利對個人公共和學術生活、患病經歷之精明謹慎的運用上,在對所用素材的精準觀察上,都讓人印象深刻;而最令人欽佩的,莫過於他那清晰陳述一切的非技術性散文論調。」

──霍華德.S.貝克(Howard S. Becker),《交易技巧》(Tricks of the Trade)作者

人為什麼要找理由? (WHY? What happens when people give reasons... and 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