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教授亞瑟‧本森的「大學之窗」

ebook 美感與藝術, 教育之道, 簡樸人生, 與心靈導師來場跨世紀交談

By 亞瑟.本森

cover image of 劍橋大學教授亞瑟‧本森的「大學之窗」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大學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即使你只是一個窮人,只要你具備某種美德,也可以過上富於尊嚴而簡樸的生活,並從中獲得純粹的樂趣。在信手拈來的論述中挑戰人們慣常的思維並發出質疑對事物深邃而獨特的見解,本書以第一人稱視角娓娓道來!本森的「教育理念」──首先應將目標定在將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古典教育的失敗之處在於:我們用心地對學生進行各種培養,最後卻要他們為了一場考試漫無目的學點東西。•我們是否有想過:得到畢業證書後的大學生在離開校園時所感到的龐大的空虛與無助。沒人想為他們去做點什麼,或是在某個領域中專心致志的培養他們。•快樂卻無用的大學時光而我們扼殺他們心理反抗的唯一途徑就是透過讓這些「受害者」處於一種可悲的心理狀態及智力低等的狀態中,那麼,這些「受害者」壓根不會抱怨曾遭受過多麼不公平的待遇了!畢竟,大學沒有干涉學生在大學玩樂的行為。他們過上自由的生活,便覺得將來自己的孩子也該過這樣的生活。所以,這種啼笑皆非的教育鬧劇得以從一代人手中傳遞到下一代。 本森淺談「閱讀」──在看似老生常談的思想中榨出新思想與精髓閱讀的真諦到底是什麼?首先,絕不是人們常說的「追求知識」!本森認為閱讀約莫有三種動機:•純粹為了興趣而閱讀正如人需要吃飯、睡覺、運動一樣,其動機很簡單,只是因為自己喜歡而已。這也許是解釋這種對閱讀痴迷最好的原因了──它讓人在閱讀中忘記自我。•為了尋求知識而閱讀這種閱讀動機就是希望能通曉知識與思想嬗變及其發展趨勢、了解歷史及那些曾叱吒風雲的偉人,從而讓自己不受制於別人的吹噓,並讓獲得寬廣且深遠的視野,改正以往的一些偏見。•出於倫理道德而讀書懷著這種情懷去閱讀就會更加注重書中的高貴情感,而非文字的故意雕琢或是字詞的苦心孤詣。他們會越來越注重那些直抵靈魂的書籍,而非那些刺激耳朵與心靈的書籍。本森論「社交」──社交並非每個人都應承擔的責任•社交本應充滿愉悅,並重視每個人的意願人們總認為參加聚會就一定要為別人帶來歡樂或是施加某種影響,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危險的自我陶醉思維。畢竟,社交是應該充滿娛樂與歡笑的,每個人都應本著愉悅的動機去參與,而不是懷著一種正直或是公平的意識。•並非每個人都具備度過一個美好聚會的條件那些樂於或精通社交的人總會要求其他人出席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他們骨子裡流淌的虛榮血液。至於那些不得不出席活動的人內心是否願意,並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這時,「受害者」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堅決反抗!•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社交圈的權利收到邀約就好像在家門口放塊紙板,要自己隨時記住應履行的責任──四處逛一下,直到每個人都玩得開心!這種想法令人毛骨悚然。這塊紙板應作為一張正式邀請的門票,人們有參與或是討厭的自由,絕不能成為強制性的要求。本書特色:本書是本森論大學教育主題文章的結集。在這些文章裡,作者以第一人稱娓娓道來,宛若一位諍友,將自己對自我、美、藝術、社交、簡樸的生活、教育等觀點坦率而真誠的進行了表述。相信讀者在與亞瑟‧本森「跨世紀」交談後將會感到豁然開朗。

劍橋大學教授亞瑟‧本森的「大學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