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與慶曆新政, 一場失敗的變革

ebook 澄清吏治×富國強兵×厲行法治, 從皇帝支持到罷官貶謫, 政治改革的決心與悲歌

By 林嘉文

cover image of 范仲淹與慶曆新政, 一場失敗的變革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憂國憂民的范仲淹,眼見國家江河日下,連年對外用兵,卻戰戰皆敗;走後門之風盛行,內部體系搖搖欲墜,遂與一眾志同道合之士展開變革——「慶曆新政」。然而政治之路注定荊棘滿布,范仲淹受盡挫折困頓,連皇帝也支持的變法改革,最終卻走向了失敗的局面......范仲淹的早年經歷與北宋前期的政治局勢  以往學人論及宋初內政之弊,常論及所謂「三冗」或「四冗」,然實質上,冗官、冗兵、冗僧尼皆涉及財政,即涉及冗費問題。宋人論內政,常有故作驚人之論,實屬一種先聲奪人的講演策略。士大夫常誇大內政之弊的程度,藉以抬高自己進言的價值。北宋的內政之弊自然是存在的,但以往的學說,多依宋人或明清士人的舊說,所謂「三冗」、「積貧積弱」,都在客觀上有實際問題與之相對應,卻並不意味北宋當時的問題就確切地分作這三點。.范仲淹的成長背景與官宦之路.宋遼關係與澶淵之盟.北宋積弊已久的隱憂:財政失調、軍事不振和吏治問題叢生仁宗朝初年的士人結盟與朋黨政治  在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封建儒家士大夫那裡,臣子維護正統的封建禮教乃是一種道德準則,這便是他們不遺餘力、前仆後繼地進言劉后促其還政的思想動力了。宋代的士大夫是很講究儒家道德的,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身為「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家,范仲淹他們更看重一個人德行的完善與否,所以哪怕有礙仕途,盡進忠言都是被作為一件儒家士大夫的道德責任而不能被改變的。.朋黨:范仲淹遭貶的前因後果.政治上的聲援:梅堯臣、余靖、尹洙、歐陽脩.西夏國成立:來自外族異域的壓力,改革迫在眉睫.劉后「內降」:走後門之風逐漸氾濫,平庸之輩掌握大權革新思潮下志同道合的人與慶曆新政  封建專制時代統治階級政治改革,不論前臺的政治家表現得如何出彩,幕後的專制君主總少不了要發揮作用。朝廷要改革,往往少不了摻雜皇帝個人意志。宋仁宗之所以能夠成為專制君主中飽受後世讚譽的皇帝,關鍵在於他得士大夫之心。這種受士大夫擁護的狀態,與當時他個人的政治理念諳合於士林的革新訴求有關。宋仁宗有一種強烈的角色意識,帝王的身分令他加強了自我的道德約束,同時也讓他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心。.〈慶曆聖德頌〉與蘇軾.宋初三先生:孫緮、石介、胡瑗.歐陽脩對北宋革新運動的影響新政的夭亡與北宋的士大夫精神  北宋在慶曆之後,士大夫的參政積極性異化,和而不同的政治環境走向極端,開始了激烈的黨爭,一直蔓延到南宋,黨爭對宋代政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使得士大夫形成了一種絕對的二元思考。作為宋代較早的黨議、黨爭運動,慶曆新政時期種種事件的歷史表述,都被人用這種二元黨爭的思想重寫並進行了建構。.革新派的打擊——奏邸之獄:蘇舜欽是否蒙受了冤獄?.慶曆新政與王安石變法之間的關係.慶曆新政的失敗原因.慶曆新政與皇權士權之爭的關係.慶曆新政的歷史影響特別附錄:晚唐至宋初社會歷史大背景與慶曆新政      關係、典範、歷史想像──對歷史研究的若干隨想〔本書特色〕北宋的慶曆之際是宋代一段極為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學、思想等領域都發生著變動。仁宗朝初期,范仲淹及其領導的革新士人群引領起了一股高昂的士風,掀起了北宋士大夫政治的一個高潮。本書將針對此話題及相關層面做出清楚的整理和分析,並在過程中融入作者對宋代政治史、思想史研究的理解與看法。

范仲淹與慶曆新政, 一場失敗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