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首與投槍, 魯迅以文為刃的抗爭

ebook 橫眉冷對千夫指, 卻以深情待人間

By 潘于真

cover image of 匕首與投槍, 魯迅以文為刃的抗爭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在紛亂的清末民初,戰爭、迫害、罵名、流離的噩夢如影隨形,他從不懼,一枝筆桿挺起他的傲骨,一串文字,成為鋒利的匕首投槍,刺向惡俗、舊制、麻木、自欺欺人、喪權辱國!切開這些,找到自由。那奮戰到生命終結,至死不屈的身影,是魯迅。「巨大的建築,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書為終身良伴造就文力,舊思想的破除者反是讀遍舊思想的人魯迅從小博覽群書,反覆成誦,甚至中了科舉!從小的勤勉好學與他未來用一生精力寫文救世密不可分,家道中落刻苦求學讓他面對種種磨難依然不屈,在學識上,他成為泰斗,在革命中,他成為精神。跨海求學更讓他對中國乃至於中國人的淪喪深有所感,這位在醫學院的年輕人,暗暗下定決心,他要當醫生,讓筆桿成為手術刀,改造病入膏肓的家鄉。 「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獨行的猛獸越苦痛越堅定,不懼流言苦難,儘管恨我吧!在日本,他第一個響應革命的剪辮,他明白與其「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戴上假辮與帽子掩人耳目。筆刀未輟,願意成為將亡鐵屋中的清醒者,承受將死者的怨懟與面對死亡的悲哀,但是不能放棄任何一線希望,只要醒來的人夠多就能衝出鐵屋。要恨便恨,無所謂,不成功,便成仁。「墨寫的謊言掩蓋不了血寫的事實。」──《阿Q正傳》、《狂人日記》我不是要針對誰,我是說在場的各位都很愚昧!阿Q在被侮辱和蹂躪的生活中,養成了十分怯懦的習性,卻又常常表現出荒唐怪誕的「精神勝利法」。這種富有喜劇性的矛盾和糾葛,在魯迅筆下俯拾即是。阿Q引來大量爭議,不乏對號入座者,達到了魯迅要的效果。「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阿Q是悲劇,人們以為重要的生命、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全部無用;阿Q是喜劇,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面對真正的存亡只是一個笑話。「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看似殺伐冷酷決絕,實則憐愛情深不輟以筆刀挑戰一切的戰鬥者,所有戰力都來自一腔深情與深情所催化的熱血。他深愛相互扶持共患難的許廣平,難產時他毫不猶豫選擇保妻子;人說魯迅不可打擾,孩子偏偏喜歡撩撥逆鱗,他也只是笑笑,聚會三句不離妻小。他深愛著他的國家與生長的土地,情越深越憤怒,越憤怒,越無奈,越無奈,越要挺直腰桿再戰。終其一生,未曾停止他的深愛與抗爭。「希望是附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懷抱希望,無路便開路,前方渺茫不能撼動半分決心,他願走成別人的希望。本書特色:本書介紹魯迅戰鬥不止的人生,詳盡記錄他的生長過程與大時代的環境與悲哀,筆下「恨多於愛」是人們對魯迅的既定印象,本書用更全面的角度讓讀者看見魯迅「恨之下的愛」及「抗爭背後的無奈」,附有年譜、名言軼事,快速又完整透澈的了解這位近代文學巨擘。

匕首與投槍, 魯迅以文為刃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