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焦慮

ebook 焦慮, 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By 莊博安

cover image of 慢性焦慮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Libby_app_icon.svg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app-store-button-en.svg play-store-badge-en.svg
LibbyDevices.png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oading...

我們太習慣壓抑焦慮,但心中的小小孩始終知道,

傷口在隱隱作痛。

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博安心理師以切身之痛,提出緩解焦慮良方:

內在的13個練習+外在的5種溫柔方式。

一考試就拉肚子,

收入豐厚,卻拚命加班,擔心錢不夠用,

男友一沒接電話,你就奪命連環call......

這些看似尋常的焦慮,背後都潛藏創傷。

那是不被愛、失去連結、被否定自我的創傷。

那些傷,需要你看見、感受與療癒。

關係焦慮:「你會不會哪天不愛我了?」每段愛情,都需要伴侶不斷保證愛。

金錢焦慮:「我不想變成下流老人!」勒緊褲帶買房、學投資理財。

生存焦慮:「我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來自重男輕女家庭的她,戮力證明自己。

職場焦慮:「若不拚命加班,我怕老闆覺得我沒價值就fire我......」

我們太擅長完美掩蓋焦慮

當焦慮狂潮來襲,我們除了壓抑、逃避、麻痺外,更擅長用社會所認可,例如吃大餐、大肆採買、不斷打電動,甚至被社會讚許的方式,例如工作狂,掩蓋我們的焦慮。

但當焦慮這隻怪獸被我們越豢養越壯大,焦慮會潛入、掌控、侵蝕我們的性格。焦慮會充斥在我們每一個想法與行為中,直到某個壓力爆表的時刻,引發成嚴重的精神病症。

對小小孩的自己說:「謝謝你,保護了當年的我。」

我們需要找到焦慮的根源,因為當焦慮的根源沒有被處理,焦慮就會不停轉移對象。

而從高中到大學時期,深陷在每日超過八小時「強逼自己不斷開關門檢查的」強迫症,以及被掐緊咽喉般難以喘息的絶望憂鬱症,僅能每日祈禱自己隔天不會再醒來的博安心理師,用他令人疼痛的經歷,想告訴讀者,雖然傷痛的童年就像戰場,而你好不容易才逃脫,你再也不想回憶與回去,但療癒焦慮,我們需要回去。回去找到當年痛苦、還是小小孩的你,幫他把痛苦說出來、幫他把眼淚流出來,然後輕輕擁抱他,告訴他:「謝謝你,保護了當年的我。」

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那些恐懼、憤怒、愧疚、嫉妒、挫折、悲傷、孤獨等情緒孤兒,需要你看見與感受。

本書特色:

一本由心理師現身說法,心痛自剖受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襲擊多年,深談焦慮的療癒心書。

蘇絢慧心理師:「謝謝莊心理師這一本書分享出這樣的能量,讓現代焦慮的心靈有被深度理解的機會,能夠重新被看見、被整理,讓早年很難承受的經歷,能有允許被好好感覺,也好好安放的權利。」──摘自蘇絢慧心理師推薦序〈焦慮,是你努力撐住自己生命的證明〉

蔡佳璇心理師:「博安心理師的這本書從自身經驗出發,整合個人生活與諮商經驗中的體悟,精準地描繪焦慮的樣貌和強迫徵狀的深層意涵,相信讀者們在閱讀時會很有共鳴,且感到被深深的同理,也將能從書中的內、外在緩解焦慮策略中,得到練習的具體方向。

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就像有一位很懂你的心理師在身旁,當你不安時,能提供沉澱和思考,慢慢與焦慮和平共處。」──摘自蔡佳璇心理師推薦序〈情緒是鑰匙〉

許多人聽到我有嚴重焦慮和強迫症,而現在又能幾乎完全好轉的過程,都驚訝不已,尤其心理專業人士更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強迫症極難治療,最多降低到剩下小幅度影響就不錯了)。每次肯定都會被詢問:「你是怎麼好轉的?」......

在我身上,好轉的過程就是不斷地釐清內心模糊的感受,像是:重新界定與家庭的距離、尋找情感間的信任與依靠、長期深入探索內心世界。這也讓我開啟第一次與心理師的會談,投入自己有熱情的運動與知識,以及真心替自己的努力感到驕傲。

我在生活中尋找各種人際往來與自我實現的機會,走出了舒適圈與畏懼、擔憂的框架,慢慢地,從心理治療的學習與實踐中看見自己的模樣。

這段歷程走了很久很久,我逐漸忘記要焦慮,然後,才重新覺察到自己已經不焦慮。

我將上述這些過程,用更多的文字寫成這本書。雖然每個人的經驗不會完全相同,但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同樣陷落在焦慮的讀者找到屬於自己的療癒方式。──摘自自序〈我如何從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等黑色深淵中走出來?〉

13個思考練習,讓你了解自己的焦慮如何運作,並恰當回應。

關於外在情境,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1什麼樣的情況容易引發焦慮?

2如果依照1到10分排列,1分是完全不焦慮,10分是極為焦慮,你各會想到哪些處境?

3通常遇到這些狀況,你的反應都是什麼?

4你都如何避免這些外在情境發生?

關於內在衝突,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5你現在的情緒感受是什麼?

6情緒感受和外在刺激的比例相符嗎?

7不成比例的情緒,讓你聯想到過去的什麼事情?

8這個情緒是哪幾個思考正相互矛盾,並產生衝突?

關於涵容的能力,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9雖然會不耐煩與焦慮,但你能夠思考情緒,而不立即做出反應嗎?

10你的思考是否過度理智?

11你是否被情緒控制而失去理智?

12你能在兩極化的思考中取得平衡嗎?

13你能夠忍受不舒服,在合理範圍內表達自己的需求嗎?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撰推薦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胡展誥(諮商心理師)、張國洋(大人學共同創辦人)、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傾心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慢性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