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印象派浪子高更

ebook 〈黃色的基督〉, 〈經過海中〉, 〈布列塔尼的風景〉捨棄世俗與文明生活, 逃向原始野性並充滿藝術和美的天堂

By 劉星辰

cover image of 後印象派浪子高更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拋下世俗,追尋原始生活流浪的異鄉人╳極具爭議的天才畫家〈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我再也畫不出更好的,有同樣價值的畫了。」若用一句話形容高更的藝術,那會是──「尋找心中的夢」。身為與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他追求的是帶著色彩和畫筆,遠離喧囂的人群,在藝術的天地中奮鬥,這幅畫是高更畢生創作的集大成者。高更的藝術創作生涯充滿了冒險與傳奇。藝術的獨特性展現在表現形式上,這種表現便是藝術家思想的呈現。〈布道後的幻象〉(Vision après le sermon)藝術是一種抽象,人們是在面對自然而浮想聯翩時,從自然提取這種抽象的。一群布列塔尼農婦在聽完布道之後,眼前出現了《聖經》中「雅各與天使摔跤」的幻象。西元一八八二年二月,高更踏上了阿旺橋的土地,高更及其追隨者們在阿旺橋的理念討論和繪畫實踐漸漸促成了 「綜合畫派」,他對主觀直覺和內心投射的強調,背景和對象中大量使用虛幻和神祕的元素,讓他披上了鮮明的 「象徵主義」特徵。〈畫向日葵的梵谷〉(Le Peintre de Tournesols)兩顆巨星相撞──他是隨時可以爆發的火山,而我的內心也是翻騰的沸水。高更在阿旺橋與他的追隨者們探討繪畫時,認識了梵谷,他們兩人都不追求空間的縱深感,在用色上也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之處,但當在藝術見解上出現糾紛,他們兩人便如同針尖對上了麥芒,互不妥協,在兩人的衝突中,甚至發生了「割耳事件」,自此兩人互無往來。 〈死亡的幽靈在注視〉(Manao tupapau)女孩俯臥在床上,勻稱健美的軀體長長地伸展著;她的臉向外側著,半露出一部分,表情驚恐,床腳邊,側坐著一個奇怪的人,形狀恐怖。眼前的少女是如此純潔,如此天真,她眼神中的惶恐驚嚇卻又是多麼豐富!她彷彿看見了死者的靈魂,又好像是被靈魂所注視。這幅畫彷彿瞬間而永恆的電影鏡頭,兼具了劇本和音效:起伏的視平線和諧流淌,跳動的黃色和紫色以及微綠的閃光如同樂章中輕鬆的頓音。故事包含了黑夜與白晝,講述著活人靈魂與死人靈魂的銜接。〈你何時結婚〉(Quand te maries-tu)高更彷彿一條涸澤之魚,在乾渴許久後被重新放歸大海,在大溪地的原始風情中盡情呼吸暢遊,屬於大溪地的他熱愛這裡原始淳樸的氣息。西元一八九一年,經過近兩個月的航行,高更終於到達了天堂大溪地,旖旎的熱帶風光和純樸的生活讓高更在藝術上的靈感也迸發出來,在此地以當地女性為主題,繪製出了一系列名作。畫面背景以綠、黃和藍色構成,主角為分別穿上傳統服飾與西式服裝的大溪地當地女性。〈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D'où venons-nous ? Que sommes-nous ? Où allons-nous ?)在我臨終前,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這幅畫中了整整一個月,高更一直處在難以形容的癲狂狀態之中,晝夜不停畫著這幅畫。人類一直在追尋關於自身的真相,卻永遠無法真正得到答案。高更,在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和折磨,決心回歸天國時,再一次問出了這個振聾發聵的問題:「我們從何處來? 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追尋對原始古樸生活的夢,高更的畫反映自己對這種生活的炙烈感情,而越來越多展現出明顯的象徵主義色彩,啟發了未來的「納比派」和「野獸派」。◎本書特色:高更是一位在藝術領域獲得多方面成就的藝術家。他善於客觀的色調賦予主觀的感覺,用色彩明確傳達出畫家的感受。在大溪地的體悟與內心的感受,以色彩來表達,不會僅憑視覺的刺激而流於膚淺。那些濃烈的色澤給人的印象不是拙劣的對比,而是舒適的協調。本書將詳細位讀者介紹印象派畫家高更的一生。

後印象派浪子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