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與人性 (Evolution and Human Nature)

ebook 演化倫理學與儒家思想的創新(Evolutionary Ethics and the Renewal of Confucianism)

By 李雅明

cover image of 演化與人性 (Evolution and Human Nature)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先保己再護人,才能存活下來!受到達爾文演化論的影響,演化生物學家普遍認為,生物最優先的考慮必然是自己的生存與繁衍,因此生物在競爭下展現的行為,絕大多數都是自私的。然而為什麼人類在某些情形下,也會有利他的行為呢?人類的道德感從何而來,又如何引導人類的行為呢?達爾文當時對這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一場二十世紀上演的演化革命最終帶給達爾文難題一絲曙光1963年威廉‧漢彌敦首先提出了「近親選擇理論」,認為天擇的單位如果不是個體而是「基因」,那麼就可以解釋生物何以會展現出利他的行為。畢竟演化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具有相同基因的生物盡可能地繁衍後代,單就生物個體本身無法解釋利他行為,而基因則成為回答達爾文難題的鑰匙。這個觀點後來被開拓成為「社會生物學」的基礎。人之初,性本善?以科學化的儒家思想重新建構人性孰善孰惡的爭辯孟子曰人性本善,荀子則高呼人性本惡,究竟誰說的對?透過演化倫理學與社會生物學的啟發,或許孟荀之間並非完全對立。人性應該是善惡並存,但這如何可能?關鍵就在於我們同時具有自私與利他的天性!循此線索,傳統儒家的人性論或許可以透過演化倫理學的來建構更穩固的科學基礎,並開創出儒家思想與現代科學充分融合的新道路。※※※※※※※※※※※※※※※※※※※※※※※※※※※※※※※※※※※查爾斯‧達爾文於19世紀發展出演化論,掀起了生物學的革命,也大幅改變了人類的思想。20世紀60年代起,一些生物學家開始用演化論來解釋人類的道德行為,最終發展出演化倫理學。作者李雅明在本書中,把這種思想應用到儒家人性論上,調和看似矛盾的孟子性善論和荀子性惡論,論證出這種有科學基礎的儒家倫理思想,並稱之為「科學的儒家人性論」。這種倫理思想與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愛思想是一致的。以「科學的儒家人性論」重新詮釋儒家哲學,可以把孟子和荀子開創的兩條思路重新歸併回儒學主流,發展出儒家思想與近代科學充分融合的新道路。本書首先從歷史的角度探討各家各派如何評價歷史上的儒家人性論(第1到第3章)。除了總結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儒者思想之外,也包含了當代儒者與新儒家學派對於儒家人性論的批評與反思。作者接著用相當的篇幅,介紹西方演化論的起源、傳承與革命(第4到第7章),而這中間又可分為四個時期:演化論的興起、演化論的發展、演化倫理學的誕生、社會生物學的爭辯,涵蓋自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至《自私的基因》一書作者理查‧道金斯的看法。這部分可視為是演化倫理學的一部小科普史,人物記述詳實、論點嚴密。本書最後則是作者企圖調和孟子性善論和荀子性惡論的一個嘗試(第8到第10章),試圖從當代演化倫理學中找到儒家人性論的科學基礎,並重新詮釋許多儒家的論點,希望能啟動創新式的儒家思想。

演化與人性 (Evolution and Human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