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會傷人

ebook 讓愛不再是負擔

By 武志紅

cover image of 為何家會傷人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知名心理學家、百萬暢銷書作家武志紅

以多年心理諮商的相關經驗

深入分析每個人的童年家庭關係對他的影響

讓你認識真正內心的自我

  成長的傷害,表面看似無傷,但就像是痼疾,往往隱隱作痛。

  生命經驗裡的錯誤,找不到解答,不斷的重複。

  我們需要回到原點,從家庭中去找尋解方。

  #這是一本,每個做父母、做子女的都應該看的書

  這也是一本有用的書,這是你我他,我們每個人的故事,這本書可以幫助你認識你自己,改變你自己,以及改善你與父母、與另一半、與子女等的家庭關係。

  #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找尋找另一半

  我們心裡都埋藏著一個夢想:重複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每個人都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尋找戀人,戀人不管多像你的理想父母,那也只是你的投射、你的看法,來自於你童年的期待。

  如果我們不完全按照潛意識,認清狀況、努力去救另一半,那麼每一次戀愛都可以成為一個好的治療機會。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

  要想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必須將夫妻關係放在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不管你多麼敬愛父母,你終究要離開他們,去過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麼愛兒女,他們也終究要離開你,去過他們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個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如此,你會勇敢的離開父母的保護,建立自己的家庭,也不會過份牽絆子女的成長,放手讓他們獨立。

  #什麼是愛?每個人都應該要成為他/她自己

  很多父母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不知道正確的愛的方式。忽略孩子的感受,看不見孩子的真正需要。

  有健康自我的人,他會很愛父母,但他做事情,是先從自己的感受出發,而不是服從父母的語言。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不要試圖扮演孩子的決定者,應該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那麼即便是幼小的孩子也一樣可以「成為自己」。父母不要過份溺愛自己的孩子,也不要轉嫁自己的焦慮,讓孩子過分承擔父母的錯誤,這也是許多青少年問題的根源。

  「分離」和「愛」同等重要,它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它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有些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更多的希望地寄託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改變之道:請與孩子一起成長

  01、給孩子空間:如果父母包辦孩子的成長,什麼都替孩子作決定,那麼,孩子就學不會自己作決定,就學不會果斷和思考。父母只有給孩子留出充裕的個人空間,孩子才會發展出完整的獨立人格。

  02、自我成長

  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成長,他們就不容易對適應社會產生恐懼和過分的焦慮感。並且,如果他們更多地去關注自己的成長,就不會動輒干涉孩子的成長。

  03、進化愛的方式

  以前的社會是物資匱乏的時代,但現在已然不同,父母應該進化愛的方式,從以前關注物質的方式中脫離出來,應該多考慮孩子的人格成長和心理需求。

  #面對你內在的孩子

  閉上眼睛、安靜下來,先花五分鐘感受身體,足夠放鬆後,想像一個孩子在你身邊...他在哪個位置?他是什麼樣子、表情?看著他,他會和你建構一個什麼樣的關係?

  他,便是你內在的孩子,是孩提時的你,在你內心中的影子。

  內在孩子是怎麼形成的?嬰兒時期和母親的接觸,即最初的母嬰關係,結果會導致我們心中是否有缺失。

  讓家是溫暖的避風港,是可以隨時回來療傷止痛的安全網,承接住每個受傷的心靈,讓愛不再是負擔。這是本書最震耳欲聾的發聲。

本書特色

  本書精選「健康・心理」專欄35篇闡述家庭教育與個人成長的文章,在豐厚的心理學專業理論的支撐上,全面思考家庭的功能、親子關係的意義,分析真實的案例,如這幾年常見的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問題、求學考試的壓力來源、父母過份溺愛的教養現況等,探討心理成因與潛意識的真實,鞭辟入裡,發人深省。

為何家會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