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點每一個人

ebook 分類, 標籤與認同, 人口普查如何定義國家與你我身分

By 安德魯 惠特畢

cover image of 清點每一個人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造局者》共同作者麥爾荀伯格、英國前財政部顧問黛安‧柯爾 好評推薦

《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科技雜誌《連線》等重量級媒體 推薦必讀

一個民主與獨裁政府都想掌握的力量!

「數人頭」的權力在誰手上?誰就能決定自己的身分與歸屬。

  2021年5月,中國公布延宕已久的人口普查資料,

  先撇開中國普查一直都將台灣人口納入統計資料不談,

  在城市出生人口大幅度萎縮,生育下降的情況下,人口仍持續成長,

  數據結果引來各界質疑,認為執政者不願面對國力萎縮,進而竄改數字。

  而台灣也才於2020年底完成人口普查,

  自2010年起,政府採取抽樣調查,輔以行政資料推估,

  使普查在多數人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完成;

  但在人口結構、就業轉型與區域均衡、土地住宅、跨國流動等議題日趨複雜下,

  有學者倡議,應該恢復實質意義上的全面「普查」,

  才能應對未來各領域政策,更龐大的資訊需求。

  清點人口的體制如何隨社會演進,又如何回過頭來改變社會樣貌?◢

  「人口普查」的確不是一個令人感到興奮的主題,但其隱含的治理力量卻讓掌權者趨之若鶩。民主體制的執政黨與在野黨藉由人口普查資料布局選舉選票策略,而極權統治下的人口普查則企圖讓國家無所不知,達到特殊目的。另一方面,在大數據與數位監視時代下,我們更面臨超越國家政治力的統計力量。

  本書作者惠特畢是牛津大學計量經濟學博士,於世界銀行發展數據組擔任資料科學顧問,致力於研究全球經濟創新、成長與發展。惠特畢認為,儘管當前人們為大數據分析與這種新的統計視野感到興奮,但通過公部門的人口普查了解社會,仍是最關鍵與核心的方式。他希望《清點每一個人》能幫助讀者透過解讀特別的量化觀點,理解人口普查如何從滿足執政者的行政管理需求,最終發展成民主制度的重要支柱。

  真正的國界不是地圖上的鋸齒線,而是人口普查的製表◢

  人口普查一直是一種政治性的行為,決定著誰屬於這個社會,誰不屬於。古代大部分人口普查只計算男性,美國的人口普查曾經將所有原住民排除在外。至今,人口的計量依然存在很高的政治意涵。

  在任何一個時代,進行人口普查都是件大工程,每項被記錄下來的事項都有其意義,你的性別、年齡、居住地、家庭成員、種族、職業、社會地位,乃至於你的健康、生活習慣、前科......等等。當進行所謂的人口普查,意味國家正準備定義你,你會被劃分在哪一個向度,甚至是,你,在這個國家算不算數?人口普查可以是民主的奇蹟、排除族群的手段,更可以是暴政和大屠殺的工具,而人口的計算一直深刻著影響著我們所建立的社會。

  3000年的人口普查大歷史◢

  本書從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蘇美文化、古羅馬帝國談起,也介紹中國上古時期,大禹為了掌控治水所需要龐大土木工程,進行某種人數清點,也發現普查早就存在於儒家思想之中。本書也談及十六至十八世紀西歐地區的重商主義如何看重人口統計,該主義認為,人口是市場成長的動力,也是建構強盛軍力的必備資源,可以保護貿易。人口普查甚至為美國帶來技術創新,科技巨頭IBM的前身就是靠打造普查記錄的機器起家,本書也討論中國的一胎化政策與新疆議題。

  在《清點每一個人》這本書的描述裡,人口普查絕對不是枯燥且絕對理性的統計活動,它最終和人有關,是量化社會史的一種形式。

清點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