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的衰亡

ebook

By 魏斐德

cover image of 大清帝國的衰亡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廖敏淑/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葉文心/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所前所長

──專文導讀

呂妙芬/中研院近史所前所長

涂豐恩/《故事》創辦人

──聯合推薦

魏斐德可以被稱為過去三十年中最好的近代中國史學家。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美國著名漢學家

魏斐德以本書為十七到二十世紀的中國史,提出一套系統性的詮釋,美國的清史研究因本書而全面改觀。

──羅威廉(William Rowe),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教授

若非西力衝擊,中國帝制可以永存?

武昌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行動,

還是各項社會因素激起的意外暴動?

本書於一九七五年出版,為魏斐德早年的作品,同時是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經典代表作。出版至今一直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中國歷史課程的基本教材,其研究成果不僅公允地提示大清帝國必走向衰亡的社會脈絡,也超越了當時西方漢學界中盛行之「衝擊-反應」的西方中心論觀點。

作者認為,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絕不是停滯不變。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的各股社會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制結束的主要因素。尤其清廷在一九○一年後所作的軍事、政治、經濟,以及教育改革,諷刺地加速了菁英群體政治意識的形成;如此所產生的後果,對清朝的傾覆而言,遠較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於同時期內所從事的活動,來得更有貢獻。

因此本書一開場,先以農民、仕紳、商人在明清社會的生活型態和社群發展,來定調當時民間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活力的來源;接著逐步從王朝興衰、民族更迭的角度,推到清盛世的來臨;之後再交錯注入清代民間社會運動發展,和外力入侵的動因,來觀察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及至崩潰的過程,對帝制中國的衰亡作了全方位的剖析。

大清帝國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