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精神

ebook 何以城市認同在全球化時代如此重要

By 貝淡寧

cover image of 城市的精神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你需要什麼樣的城市?

現代人的身分將由城市塑造。

二〇二一繁體中文版特別收錄林夏如、趙哲儀合著〈台北〉。

  城市漫遊者的著地觀察,拋開政治理論模型,以實地生活、調查、訪談,消化大量資料後為十座熟悉的城市,各自找出城市的特色、城市的氣質、讓市民感到驕傲的核心價值,定調出「城市的精神」。

  十座城市,十種精神。全球化文化同質性的最佳解藥。

  經由認識陌生的城市,更加瞭解在地,認同我們居住的城市。

  全球文化同質化的年代,「市民精神」可能取代國族或民族的認同。

  

  • 耶路撒冷和北京都是以同心圓擴張發展的城市,宗教之城耶路撒冷的圓心是「上帝」昇天之地;政治之城北京的圓心是天安門廣場。

      

  • 紐約和巴黎的現狀都需歸功於城市規劃者,在摩斯和奧斯曼男爵尚未出世之前,曼哈頓是生態多樣的美麗島嶼;巴黎狹窄的街道上飄蕩著動物糞便的臭味。

      

  • 蒙特婁加拿大人隊和耶路撒冷工人隊備受地主球迷喜愛,突破種族藩籬的兩支球隊擁有各自的煩惱:加拿大人隊失去了法裔優先選秀權後不再無敵;工人隊主場啦啦隊的中場表演觸怒了正統派社群。

      什麼是城市的精神?

      二十世紀八〇年代世界開啟了全球化,國與國之間的緊密聯繫,澈底改變了生活形態,附帶的文化同質化現象,使得國家的特徵逐漸消失,面貌模糊,民族性的差異也逐漸在彼此接納後下降。對於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逐漸下降之際,甚至有「世界公民」概念產生。人們有追求獨特性的渴望,依然擁有追尋理想價值的需求,城市,將成為理想的解答。

      城市既能凝聚共識,也能彰顯價值,從雅典的城邦政治到當代的城市論壇,我們總是熱切地討論著: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城市?我們的城市該如何發展?城市彷彿擁有生命,有著確切的人格和清晰可辨的特色,並且具有不可撼動的核心價值,維繫著它的發展,令人引以為傲,貝淡寧和德夏里特稱此為「城市的精神」。

      市民精神

      「人們說『我愛蒙特婁、北京、耶路撒冷』或說『我恨多倫多、上海、特拉維夫』,就好像城市是人,有獨特的個性。」

      愛上一座城市並不困難。城市往往有悠久的歷史,持續發展的特色,讓居住在城市裡的市民感到自豪,貝淡寧和德夏里特以「市民精神」來概括。市民精神與愛國主義並不相衝突,它更顯開放,不會帶來對立與偏見,而是形成維繫城市特色的集體共識。

      「到羅馬來,就照羅馬人的做。」

      愛上一座城市並不容易。九一一事件,讓紐約瞬間陷入了巨大的危機和恐慌,紐約人從市長朱利安尼一改常態的發言到全體動員的團結救難,清楚表達了城市之於個人的重要。在耶路撒冷,有超過兩成的人不工作,不足的稅收遲緩的經濟發展,卻趕不走追求心靈平靜的居民。

      如何尋找一座城市的精神

      身為政治理論學者的貝淡寧和德夏里特,選擇以「著地」的方式前往全球大城以漫遊和生活進行研究。透過個人軼事、參觀、訪談、歷史、政府公告、調查數據以及龐大的周邊材料(如文學、影視作品,旅遊指南......)等面向,不停地驗證觀點,以在地的聲音尋找屬於在地的「精神」。

      經過調查研究,作者將有利於發展「城市的精神」因素歸納如下:

      一、沒有明顯的貧富差距,也沒有民族或群體間的巨大鴻溝。

      二、長期與另外一座城市(通常是同一個國家)處於競爭狀態。

      三、城市身分的認同受到外來勢力的威脅。

      四、城市具有實質性權威立法保護。

      五、城市(曾)擁有偉大的規畫者推動城市改造計畫。

      六、來自外部的聲量(如一部電影)為城市的精神定調。

      這六項因素均可相對應於書中所列舉的十座城市,十座城市分別為:耶路撒冷、蒙特婁、香港、新加坡、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紐約以及臺北。

      耶路撒冷:宗教之城

      世界三大一神信仰的聖地,均為耶路撒冷,從世界各地前來的信徒誠心地向「唯一」的神祈禱。也因宗教勢力的拉扯,撕裂了耶路撒冷祥和的氣氛。回歸寧靜的聖地風貌是耶路撒冷人的共同期待。

      蒙特婁:語言之城

      曾經,蒙特婁是加拿大政經中心,曾經是萬國博覽會以及奧運主辦城市,儘管擁有顯赫的履歷,最終蒙特婁不僅沒有成為世界一流大城,甚至在國內的地位也被多倫多取代,原因竟然是「法語」。

      新加坡:建國之城

      一座城市就是一個國家,新加坡建國那天起,城市的精神完全與國家政策重疊。為求具備國際競爭力,富裕、多元、賢能,是城市/國家追求的目標。雖然失去了團結一致,卻成爲維繫新加坡的核心精神。

      香港:福利之城

      以自由貿易成爲亞洲世界級的城市,香港所代表的自由市場個人主義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展開,香港的資本社會並不以個人滿足為目標,相對地,更為重視社群以及公益......

      北京:政治之城

      從明代的燕京,到紫禁城的修築,再到新中國的打造,北京已是政治權力核心的代名詞,都市的發展以及大大小小的改變圍繞政治而生,無時上演著政治劇場。

      牛津:學術之城

      在這座距離倫敦90分鐘車程的小城裡,擁有不止一座大學,當然世人所熟知的是世界最早的大學:牛津大學。追求卓越是牛津市的目標,它們的精神表現在學習和學問。

      柏林:寬容之城

      當代的柏林散發著自由的精神,很難想像她在百年來歷經的摧殘。曾是反猶主義的中樞,作為首都的柏林也與國家一同分裂東西。今日的柏林精神已超越自由,而是寬容。

      巴黎:浪漫之城

      浪漫,不只是一頓燭光晚餐。巴黎的浪漫是源自「浪漫主義」的反動,是強調多元的發聲,是強調個人的創造性,是人文精神的彰顯......是人與農作物、牛羊雞的共存共榮。

      紐約:抱負之城

      二戰後的世界之都,金融與文化的世界都城,雄心勃勃的人到此一展長才,不斷革新與創造,讓自己和紐約永保活力。在極度發展的個人主義下,紐約卻能持續發展,全因「市民意識」的根植。

      台北:有人情味的進步之城

      歷經政權更迭之後,臺北容納了大江南北的風雲人物,在街廓與庭院裡移植了悠長的文明。尋求正義與幸福超越了籍貫與階級,臺北是友善的城市,它的友善來自於彼此的對話與認同。

      「城市的精神」,並非這十座城市所能概括,在全球化的世紀裡,「市民精神」將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既能彰顯城市的迷人面貌,也能避免因為民族、國家衍生的敵對狀態。最重要的是,希望閱讀此書的你也能開始澈底瞭解你所居住的城市,追尋它的精神,引以爲榮。

    本書特色

      貝淡寧與德夏里特以「市民精神」為全球化下的人際關係找到了新定義,人的身分不再僅由社會來塑造,更有機會由城市來塑造。

      為了本書的寫作,貝淡寧和德夏里特「重回」人生各階段所居住的城市,前後歷時四年完成這項寫作計畫。也號召全球具備「市民精神」的城市寫作者參與進行,擴展出《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包含了東京、倫敦、阿姆斯特丹、檳城、孟買......等城市。「市民精神/愛城主義」

      本書為最新中文繁體版,特別收錄了由林夏如和趙哲儀執筆的〈台北〉,以近代史的變革紛擾出發,寫出台北如何從族群的撕裂傷痛中走出,並對外來者展現出親和的力量。

  • 城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