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設計美學史, 宋元明清時期

ebook 觀物以理, 東西交流, 崇古追新, 從文化復古運動到設計審美中的權力運作

By 彭聖芳

cover image of 中國設計美學史, 宋元明清時期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結束紛亂的五代十國,中國步入了宋朝,一場「文藝復興」隨之展開; 契丹、女真、党項、蒙古、漢,多民族在角逐之中也交流著彼此的文化; 元朝為世界上疆域最廣闊的王朝,多元文化的交融是其最大特色; 明朝在器物鑑賞上有了很大轉變,強調從賞玩中獲得審美體驗; 清朝大興文字獄,箝制人民思想,在設計審美上處處可見權力運作。 一個社會的審美經驗,會凝結出什麼樣式的藝術成果? 以造物設計的美學思想史為切入點,從器物的審美形態著手, 探討特定時代的審美觀念,以及特定條件下的審美意識。宋朝中國的「文藝復興」 宋代的禮器考訂、設計和造作工程,整體上的趨勢是向上古三代禮樂制度的回歸。 宋代以後,由社會上層和菁英階層所帶動的復古風氣,引領了仿古器物進入日常生活的陳設與賞玩。從哲學看美學 .以物觀物 從「天理」出發達致澄明之境,而非從「人情」出發以一己之心造成晦蔽。 .觀物以理 從整體上,宋代器物在功用審美上較前代更趨內斂。一方面,由於使用功能和價值與器物內蘊之「理」連結在一起,器物更趨向於適用於人;另一方面,器物的感性形式在合理性的驅動下,也更趨向於凝練。元朝國土遼闊,東西交流 《元史·地理志》:「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 各種外來文化和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被積極接納並相互影響,儒家文化、漢傳佛教文化、藏傳佛教文化、蒙古文化、高麗文化、伊斯蘭文化乃至基督教文化等,皆在蒙元時期的物質文化形態上留下了印記。手工業發展與外族工匠 羅馬教皇使者義大利教士普蘭諾·卡爾平尼:「第三代大汗貴由寵愛俄羅斯金匠豁思馬,登基的象牙寶座和印璽便由他製作。在第四代大汗蒙哥的時代,巴黎金匠威廉曾率50名工匠,製作了一棵構造精巧的大銀樹,用於宮廷酒局,還有四隻銀獅、四面銀盆配合使用。在那時的漠北,還有法蘭西樣式的銀十字架,上面釘著基督像。」明朝從「格物」到「玩物」 明代以各類器物為撰述對象的譜錄、筆記和其他文人小品數量眾多,充分流露了明人關注器物的心態、視角和鑑賞活動的價值標準。 明代中期以後,對器物在審美和日常使用上的評價,漸漸成為以文人為主的器物鑑賞主體的關注焦點。古物與「時玩」 古代器物不再是被束之高閣的「藏品」,而是被取用於日常生活之中,透過「再設計」成為營造文雅生活的道具。 「時玩」是指近世或當代的物品,包括一些舶來品。明代萬曆年間的書畫、永樂漆器、宣德銅爐、永樂宣德成化瓷器、紫砂器、紫檀紅木器乃至摺疊扇、蟋蟀盆等物件,為世人競相收藏。清朝文字獄下的思想箝制 清初,朝廷透過罪罰剝奪言論與出版的自由,形成了與晚明截然不同的社會風氣與文化氛圍。康、雍、乾三朝對所有「反清」思想進行嚴厲鎮壓,甚至無端猜忌各種有可能影射的文字。權力運作——帝王的審美 「在家國一體的封建體制下,皇帝個人的意志和審美趨向,往往決定了整個朝代的審美趨向。」 宮廷造辦處保證了皇權能夠更嚴格的控制國家重大事項、更緊密的滲入宮廷日常生活,並在客觀上對社會其他階層的物質文化審美觀產生影響。本書特色 本書將循著歷史的主線(從宋朝至清朝),從美學思想的角度來呈現中國傳統設計發展歷程中的成果,也從審美觀念和審美意識的角度,來品味中國傳統設計的特質並體察其動因。

中國設計美學史, 宋元明清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