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史I

ebook 兩次世界大戰: 三巨頭, 巴黎和會是一場分贓大會? · 少年愛讀世界史

By 管家琪

cover image of 現代史I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為什麼我們需要閱讀世界史?

如果不了解歷史,我們便無法明白世界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模樣。

而如果不了解從過去到現在的世界,我們便難以打造更理想的未來世界。

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需要擁有全球化的視角與觀點。

新世代的公民,需要了解自身存在的世界如何形成。

「歷史」與我們現今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連結!

在108課綱社會領域歷史課程時數縮減的情況下,

本書適時提供了一個更為完整、全面的世界史圖像。

誰說歷史很沉悶?

少年愛讀世界史 帶你穿越時空,看精采故事,成為有見識的世界公民!

好多有趣的歷史知識,透過這本書,你會一清二楚!

為什麼我們接觸的世界史都是翻譯的?

翻譯而來的世界史,無法充分符合在地的學習需求。

從本書開始,我們終於有「本土自製」、讓少年愛讀的世界史了!

為什麼這部世界史最適合少年讀者閱讀?

這套書所講述的時間,從遠古到現代;依時、依地,脈絡清楚。

所講述的範圍,涵蓋整個世界;而不是某一個地區、民族或國家。

講述的方式﹕不錯過重點,不過度簡化,不「略古詳今」。

是一部真正值得閱讀、可以深度學習、脈絡清晰、內容扎實的世界史。

讓我們有機會好好的認識人類文明的發展,

理解各個時代發生的大事,觀看不同地區的概況,

見識古往今來卓爾不凡的人物。

如此一來,我們的對世界的史識、史觀、視野,

便建構起來、豐富起來、厚實起來了。

少年愛讀世界史 9(現代史I)

兩次世界大戰:三巨頭,巴黎和會是一場分贓大會?

  本卷講述二十世紀前半段,兩次世界大戰都集中在這段期間。從一戰後的巴黎和會,到一九三○年代從美國延燒到歐洲的經濟大恐慌,接著極權政權興起、國際秩序惡化,造成了二戰爆發。

翻開這本書,你將讀到:

兩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與影響

晚清的改革與五四運動

美國經濟大恐慌與羅斯福新政

極權政治興起

精采內容

  經過十九世紀「民族主義」及「民主政治」的洗禮,世界上、尤其在西方世界,各個強權崛起,對內擁有強大的民族向心力,而對外,列強之間又彼此簽定協議,紛紛組成各種軍事聯盟,形成進入二十世紀時,相當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萬一與其中一國發生衝突,有如「牽一髮動全身」,其他與之同盟的國家也會一起加入(或是被捲入)紛爭當中。如此一來,談和協商便愈來愈困難,當強國之間的對峙張力日益緊繃、張力達到最高點時,危險平衡終因一次摩擦被破壞,激烈的對抗一發不可收拾,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世界大戰竟然是由一樁暗殺事件引爆的?

  從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開始,歐洲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卻在1914到1918年間,幾乎整個歐陸都陷入一片絕望的戰火,所有國家發展全部停擺,可以說身處戰爭中的國家,失去了一切前進的動力,時間就像停滯一樣,被殘酷砲火無情的偷走了。

  你可能會好奇,是怎麼樣的事件,才會引爆一場規模如此巨大、影響如此深遠的大戰?這需要從一樁兩國之間的暗殺事件說起。1914年6月,一名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者,因為反對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提出,想要兼併塞爾維亞、將帝國擴展為三元帝國的主張,在塞拉耶佛暗殺了大公夫婦。事發後,兩國紛紛向各自的盟友尋求支援,奧匈帝國取得了德國的支持,俄國則表態將會支持塞爾維亞到底,更警告奧國,俄國還有法國這一個強大的靠山......於是,紛爭的規模愈來愈大,短短一個月後,所有談判全數破局,奧匈帝國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先前約定將一起加入戰線的國家也都加入了對戰,點燃一戰的序幕。

  若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塞拉耶佛事件」的衝突應僅限於兩國之間,但正因當時特殊的歷史發展,釀成了大戰的爆發。如要真正了解歷史的脈絡,僅以直接相關的事件來解釋是不夠的,往往需要考慮當時的背景。從十九世紀末起,歐洲列強因為高漲的帝國主義,不斷在競爭中合縱連橫,最終形成兩大軍事陣營,只要有任何小火花,皆有可能引發大規模的嚴重衝突。

三巨頭,巴黎和會是一場分贓大會?

  當一戰正式結束,對於戰勝的協約國陣營而言,正是到了「算帳」的時候。戰勝國在1918年舉行戰後和會,稱為「巴黎和會」,然而,參加會議的卻少了戰敗國?

  這場只有戰勝國才能參加的會議,彌漫強烈報復的意味,其中最重要的任務是要完成對德國的制裁,也就是《凡爾賽條約》。條文內容被強國操縱的痕跡至為明顯,儼然就是一場由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大會」。主導會議的是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蒙梭和美國總統威爾遜,又被稱為「三巨頭」,他們對於德國的「懲罰」,包括經濟制裁、軍事發展限制、領土與殖民地被瓜分等,無情的對待,就像希望德國從此一蹶不振,甚至連簽約地點都是刻意挑選的。條約最後在凡爾賽宮的鏡廳簽定,而這裡正是鐵血宰相俾斯麥主政時期、光榮成立德意志帝國的地方啊!

  失去了領土與人口、經濟與國防受到限制,還須背負超過三百億美金賠款的德國,經歷巴黎和會的極盡羞辱之後,舉國人民的民族情感遭到重創,埋下怨恨。這場戰後和會,不但沒有找回歐洲過往的均勢平衡,還埋下了禍根。二十多年後,世界大戰再度爆發,規模比一戰更大、損失更加慘重。

大清王朝因洋人挫敗,卻因為自己人覆亡

  晚清在經歷列強的侵略之後,認知到學習西學的重要,由曾國藩等人主導了「自強運動」,卻無法達到實質的改變。由於清朝政體仍屬舊制,儘管有發展出部分的現代化設施,但也都限於表面,能夠真正大刀闊斧進行的改革還是不足,現代化的洋務運動始終沒有上軌道。

  而就在日本與俄國為了爭奪領土而發生「日俄戰爭」,且最後由島國日本打敗了俄帝國後,對清朝的改革派來說,這正是證明立憲優於帝制的最有力證據!唯有淘汰長久以來僵化的體制,學習西方國家制立憲法、採代議制,清朝才得以發展國力與西方列強抗衡、才有未來。

  不過,儘管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與當時在位的光緒皇帝,一起推動了「戊戌變法」,卻仍無法脫離實權者慈禧太后的控制,最後舊制的既得利益者起身推翻了改革,變法僅進行了103天便告終,被稱為「百日維新」。

  無法及時進入現代化的清朝,最終在時代的洪流中被推翻,革命者於1911年成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而大清帝國在經過兩百多年的興衰迭起後,正式落幕。

美國經濟大恐慌與羅斯福總統的新政

  當長達四年的一戰結束,歐洲各國除了進行「復員」、重建家園外,也因為戰時禁令解除,社會普遍充斥著一種愉悅放縱的氣氛,這也為西歐帶來一種繁榮的景象,各國的工業生產逐漸回復到戰前水準。不過比起歐洲,這時在經濟發展最搶眼的,莫過於美國。

  沒有直接參加一戰的美國,不但國土在戰時沒有受到波及,保全了國內的生產力,更因為出借大量資金給歐洲各國,戰後直接躍升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此外,美國在戰時的工商業發展非常繁榮,這樣的榮景一直延續到了戰後。1920年代的美國社會,猶如小說《大亨小傳》所描述的夢幻且充滿希望,人民享有高水準的文化與經濟生活,股市做為投資未來的信心指標,在這個時期也不斷膨脹,景氣一片美好,被形容為「一個紙醉金迷、追求享樂的黃金時代」。

  然而,建立在投機心理上的股市,在1929年的某個星期五突然崩潰,許多人頓失所有積蓄,甚至選擇走上絕路。這天在歷史上稱為「黑色星期五」,象徵著往後數年,美國經濟大恐慌的開始。

  失去了對未來發展的希望,在經濟蕭條、失業率不斷攀升的困境中,羅斯福總統上任了。自1933至1939年,他實施了一連串振興與福利政策,以兩階段進行救濟復興與社會安全的措施,統稱為「新政」。政府將大企業歸至管轄之下,並保障一般民眾的利益,藉此改革體質不良的金融制度,帶領美國經濟漸漸回到正軌,走出大蕭條的陰霾。

好多有趣的歷史知識,透過這本書,你就會一清二楚!

不讀不知道!原來極權法西斯主義會興起,與經濟大恐慌有關係!

想要了解這些奇妙的歷史,就讓本書為你細細解說。

現代史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