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迷思

ebook 解讀健康新聞的10堂通識課

By 喬治 翟登

cover image of 成分迷思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暢銷趨勢作家丹尼爾‧品克、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列維廷等人力薦!

  天然的最好?有機的更讚?包裝上的成分表越長越糟糕?

  一項食品對健康究竟有益還是有害,為何科學家頻頻改口?

  科學研究持續進展,健康主張推陳出新,網路資訊眾說紛紜......

  總覺得健康資訊自相矛盾,令人你深陷選擇困難?

  ——選這本書是正解!

  *****

  你是否經常看到、甚至親身經歷類似底下這樣的對話?

  A:「我只買有機、天然、原型、沒加工過的食物。」

  B:「這些詞其實沒有意義。」

  A:「化學物質就是不好。」

  B:「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化學物質。」

  作者翟登認為,與其糾結在「化學物質」的字面定義,不如試著回應許多人真正憂慮的事:有些化學物質有害健康,但很難知道是哪些。

  每天,我們都會接觸成千上萬種化學物質,有的用在身上,有的吃進體內,也難怪大眾普遍關心化學物質會如何影響健康。然而充斥媒體的各種相關新聞,不僅常常沒能讓我們找到解答,反倒令人心生更多疑慮,感到無所適從。

  ***

  由於道德考量衍生的實驗規範,營養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受到不少侷限,在釐清兩件事物之間是否具備因果關聯時,常常遭遇會扭曲結論的七大坑洞,分別是:

  (1)欺騙:雖然並不常見,但有些研究者會造假。

  (2)基本數學錯誤:科學家是人,計算也會出錯。

  (3)程序錯誤:計畫或執行研究時出錯,搞砸整個研究。

  (4)隨機性;隨機的結果有時看來煞有介事,產生誤導。

  (5)統計欺瞞,包括以p值決定兩事件關聯時操作p值。

  (6)受干擾關聯。有些事物雖然相關,卻不是因果關係。

  (7)研究設計(觀察研究或隨機對照試驗)。

  科學不斷追求進步,新知因而推陳出新,因此在這本書中,作者不提供權威的解答,言之鑿鑿的告訴你「該吃這、不該吃那;要這樣做,別那樣做」,而是藉由揭露科學研究的數據產生過程,教您學會怎麼更中肯地看待健康新聞。

成分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