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 Distance |
---|---|
Loading... |
從「美」的學問出發,一口氣理解「美」的哲學,除了懂「美」,更能創造「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這個看不清也摸不著的存在,人們應該如何定義?又要如何欣賞呢? 如何定義「美」? 對於西方近代美學源於何時,學者們大概沒有異議,即18世紀。一般認為,鮑姆加登(Alexander Baumgarten,1714~1762)於1750年正式出版《美學》一書,象徵著美學這門學科的成立,而此前他在1735年出版的博士論文《詩的哲學默想錄》中,就已經提出了「美學」(aesthetica)一詞。鮑姆加登認為,美學是感性認知的學問,美就是感性認知的完善。 何謂「美」的本質? 沙夫茨伯里:富有秩序的形式就是美。柏克:「美」和「崇高」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哈奇森:「美」可以分為「相對美」和「絕對美」。休謨:「美」是一種心靈狀態。 「醜」又是什麼呢? 「畸形不過是美的缺乏,或者沒有達到我們對異類事物所期待的美。」在哈奇森看來,某種形式與利弊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聯,這種關聯很多時候是來自偶然,只要我們真正了解了一個物種的生存規律或某種事物的用途,這些事物的形式就不再顯得醜陋。飛禽猛獸、狂風暴雨、懸崖峭壁初看之下是醜的,但是一旦我們明白它們對我們不會造成危害,反而會成為快樂的原因。一個相貌醜陋之人,如果我們發現他內心善良,那他的相貌也就不再令人生厭。由此,哈奇森證明人的美感是普遍的,不存在根本上的差異。 休謨:趣味無爭辯。 到了18世紀,與情感密切相關的審美問題成為人們競相討論的話題,「趣味」變成了一個流行的詞語,然而趣味所包含的模糊性和神祕性也一併留存下來。休謨撰寫〈趣味的標準〉一文,試圖釐清「趣味」這一概念;然而這篇文章卻受到眾多學者的激烈批判。為什麼?本書特色:本書探討18世紀英國美學的起源與發展。透過各個名家、不同流派對「美」的討論,不只能深刻理解西方美學的沿革與影響,更能從中理解到各式各樣的美感經驗,以及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