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如我們

ebook

By 歐大旭

cover image of 倖存者,如我們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無論你是什麼人或來自何處,生活於世,幸而生存,

但我們,僅僅是倖存卻無力改變之人。

國際知名華裔作家歐大旭,撼動人心大作。

入圍2020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決選!

《倖存者,如我們》看似是一個殺人犯對著年輕的(而且和他出身完全不同的)研究者陳述「他的世界」、「他的記憶」,但也不妨視為一種申訴、抵抗、重述。因為「我所經歷的不是法律所能判明的」,「我所經歷的不是妳這樣階層的人所能理解的」。歐大旭寫的不是知識分子,他也不是用一種俯視的角度,以知識分子的觀點在看這些他筆下的角色。他很像在自己對自己的寫作者身分做出質詢:即使和他們對話了,你真的能「筆代他心」嗎?

──吳明益

「妳要我談人生,不過我談的只有失敗。」

我們不被當作真正的人,我們的名字從來不會被記得,

只能想辦法活著,因為這就是我們的命運。

自小生長於馬來西亞漁村的阿福,早已習慣自己的卑微身世,安於千篇一律的生活。他的父親、祖父,以及身邊所有的男人都是漁夫,他們的命運任由環境擺布,每天面對潮汐與暴風雨,活著已是上天賜福。在別人眼中,阿福來自悲慘的底層,無論如何力爭上游,人生都已經毫無選擇。

直到有一天,阿福成了殺人案的主謀。人們懷疑他不是絕望就是瘋狂,但來自美國的社會學博士譚素敏,卻對阿福的生命產生了好奇,並以訪談之名,想要記錄下自己未能經歷的人生際遇。在一次次對談中,阿福陳述起自身記憶,也包括不時浮現的自我懷疑。而他的娓娓道來,逐漸暴露出兩人階級的距離,與相互理解之不易。看似平和的對話,竟是隱含著拉扯的張力,成為了另一種的對抗與質疑。

《倖存者,如我們》是歐大旭又一凝視現實的深沉之作,如此優雅又如此哀傷,描繪了邊緣人社會中的掙扎與遊蕩,更迫使讀者反思權力、種族和階級。遭受種種苦痛的倖存之人,究竟能否在絕望中找到希望之光?

◆ 盛情推薦

▍專文導讀

吳明益 

▍連袂力推

平路

伊格言

言叔夏

連明偉

陳思宏

陳雪

賀淑芳

黃錦樹

張貴興

顧玉玲

◆ 名家好評

底層掙扎殘酷哀歌,精采好讀。

──陳思宏

沒有冷酷的數字、僵硬的史料、麻木的政治語言、虛假的紀念碑,歐大旭以小說家的靈動筆法,一個小人物的靈魂凌遲,奏響了世紀末一則充滿骷髏絮語和血肉溢流的難民輓歌。看似輕快的繪描,讀來泫然欲泣、撼動人心。

──張貴興

鑲嵌小說中如此熟悉的馬來西亞路名、鎮區地名,在歐大旭筆下,如平行宇宙般,顯現出另一張地圖;那張把移工排擠、踐踏棄拋於疾病漫漶與死亡籠罩的酷厲對待。他們向來沉默無聲。小說藉由這如此複雜的倖存者敘述,說出了我們共同的焦慮,我們何以遺忘、何以視而不見。

──賀淑芳

◆ 各方讚譽

《倖存者,如我們》是個反諷的書名,它描繪了數十億人的生活,或許不包括本書的讀者。這是個關於底層人們的故事。嚴苛的環境與極度的貧困,主宰著這些難民、打零工的人的生命,他們的奮力掙扎以失敗告終,因為他們本就不該倖存下來。在他人筆下,這或許會變成一則抽象的報導,但歐大旭賦予這些人物燒灼、撕裂的血肉。不幸的是,這些人物正是我們一般人在二十一世紀的寫照。

──愛德蒙‧懷特(Edmund White),《已婚男人》(The Married Man)作者

關於今日種族主義的偉大小說,它正是我們殷切期盼的作品。它同時也是一幅東南亞的大師級壁畫,以及關於貧困階級出身人物的動容故事。就像是當代的《黑與紅》,既尖銳又切合當下。《倖存者,如我們》是我近年來讀過最美妙、最有力的小說。

──艾杜瓦.路易(Édouard Louis),《跟艾迪了結》(En finir avec Eddy Bellegueule)作者

直到最後一個字,《倖存者,如我們》都緊緊抓住人心。歐大旭對於階級、男子氣概、全球化的處理方式,只有他才能辦得到。他完全翻轉了我們既有的假定,同時創造出一個世界,而要不是因為他的文采,這個世界會是難以接近並無法看穿的。

──塔米瑪‧亞南(Tahmima Anam),《黃金時代》(A Golden Age)作者

完全讓讀者沉浸在故事的氛圍中,《倖存者,如我們》是部動人又美麗的小說。質疑體制的不公。

──《週日郵報》(Mail on Sunday)

在歐大旭這本令人緊張卻又出奇動人的小說裡,他讓我們一睹、甚至些許了解,社會的複雜性與體制的不正義,是如何導致現在這個荒謬卻又駭人的時代。

──約翰 伯恩賽(John Burnside),《衛報》(Guardian)

最為高明的政治小說......描繪了一個誠實的人在陷入開發中國家的貪腐時,會是怎樣地堅韌不拔、充滿人性、毫不妥協。

──《衛報》(Guardian)

歐大旭的筆法絕非道德說教或陳腔濫調。他巧妙地交織了個人與政治,明白地告訴我們,兩者絕不可能相互分離。驅使我們個人做出某事的力量,不過是更大力量的折射;但個體對此無法加以改變,必須從全球的角度著手。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LS)

以馬來西亞為場景,這本緊扣人心的小說檢驗了偏見與難民經歷......歐大旭並不仰賴慷慨陳詞,他的高明之處,在於透過個人微觀的角度來講述全球化的故事。當他最後終於回頭開始敘述主角阿福的罪行時,他的筆法是輕快的,就算這是個題材陰鬱的小說,但它的調性始終如一,不會過於嚴肅或沉重。甚至可以說,它的結尾是輕柔的,不過,《倖存者,如我們》裡頭的駭人罪行,仍讓讀者無法輕易忘懷。

──《觀察者》(Observer)

倖存者,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