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 Distance |
---|---|
Loading... |
地球氣候驟變,環境資源有限,面對明日世界的生態挑戰,
你是「先知」,還是「巫師」?
這是全球的問題,更是我們臺灣現在正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
一本引領我們深入思考「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書!
★Amazon網路書店三百多則評論,讀者平均四·六顆星好評
★書評網站Goodreads超過四百則評論,平均四·二五顆星好評
★博客來網路書店八月選書
★美國國家學院傳播獎得主查爾斯·曼恩最新力作
試想看看:當西元二○五○年到來時,地球預計將會有超過一百億人口。這意味著將有一百億張嘴需要被餵養,一百億個可供這些人居住的地方,兩百億隻腳需要鞋子穿。但這怎麼可能?地球真的裝得下那麼多東西嗎?就算裝得下,我們究竟要花掉多少資源來滿足這一百億人?
今天地球提供的資源以及環境所能承載的能力,早已經遠遠超出其所能負荷的範圍。我們現在看到的不只是糧食危機,人類與環境互動往往造成更嚴重的後果:氣候驟變、水資源匱乏、能源枯竭、環境汙染等。本書作者查爾斯.曼恩藉著生動的比喻,刻畫兩種面對生態危機的聲音。一種是「先知」,認為我們應該要「減量再減量,免得人類與自然兩敗俱傷!」其代表人物是生態學暨鳥類學家威廉.佛格特(William Vogt)。佛格特認為地球的資源雖然豐富,但仍然隱隱有其生物多樣性乘載的極限,若不加限制地讓人類肆意開發資源與濫用,那最終將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也因此同情佛格特主張的先知們時常呼籲我們應該要大幅減少消耗。而先知的觀點正是今日環保節能主義的濫觴。
另一種聲音則來自「巫師」,主張我們應該要「創新再創新,設法使人類與自然雙贏!」其代表人物則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農業學家諾曼.布勞格(Norman Borlaug)。布勞格認為在人類妥善運用科技的情況下,既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又可以確保土壤資源可以被有效地利用而不造成額外的浪費。布勞格更進一步推測,如果農民可以在小規模的土地上想辦法提高作物的平均產量,那麼就不需要去開墾更多的土地。布勞格的努力在六○年代推動了一波綠色革命,而巫師們的聲音也是現在綠色科技、綠色能源的代言人。
在本書中,我們將看到巫師與先知在各種環境議題上大顯神威:
►面對糧食危機與人口暴增,到底是該堅持有機在地農耕,還是堅持產量高且又能餵飽所有人的基因改良作物?
►如果可用的水資源加起來只有全部地球上的水的百分之一,那麼到底是該省水還是得努力「造水」?
►能源使用的比例連年攀高,是否真有可能走向供不應求的那一天?發展替代能源或綠色能源又能帶我們走多遠?
►氣候驟變導致的環境災害,究竟是我們的責任,還是不可抗力因素所造成?我們有可能打造「地球改造工程」來改變氣候嗎?
►龐大的人口、無止盡消耗,如何喚醒先知對節能的呼籲,但卻也同時堅定了巫師推動綠色革命的決心?
►人類作為一個物種,遵循著生物學的定律——繁衍、資源耗盡,而後滅亡——如果真是如此,我們又要如何避免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雖然巫師與先知這兩種主張都是現在環保主義者的共識,但是對於人類即將面對的生態挑戰與未來世界,這兩派人馬之間還是爭論不休、互不相讓。巫師與先知就像是站在光譜的兩個極端,但不排除參與這場爭論的人只能選一邊站。有的人可以接受在一些議題上比較贊同先知,主張限縮我們對自然資源的使用,而在其他議題上比較同情巫師,鼓吹科技能源的創新再造。根據作者在這本書裡分析,這兩造雙方真正的爭論焦點並不是在事實層面,而是在於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價值觀,以及在面對生態環境的挑戰時,我們該如何思考未來世界。而這正是人類存亡的思考中,最迫切也最需要被關心的議題。
繼成名作《一四九一》與《一四九三》後,查爾斯·曼恩再次發揮他的記者精神,研究龐大的科學數據並採訪多位專家學者,其中包含環境專家、能源專家、農業學家、氣象學家、生物學家等;除此之外,他也實際走訪世界各地,和環保人士、政客、自耕小農、政府官員等人物交涉。同時他還發揮身為作家的本領,透過書寫兩位生態學巨人——先知佛格特與巫師布勞格——的生平與貢獻,交織出這個既迫切,又讓各方人馬爭得面紅耳赤的環境論戰史。在這本書裡,我們將會看到各種因應生態危機的對策和主張,希望讀者可在閱讀這本書後,思考自己該如何回答每一個生態議題,同時也思考人類的明天究竟該何去何從。
本書特色
1.配合二○二一年底、臺灣舉行公投的時間點,有兩個公投法案是跟環保有關的:一個是核四,一個是藻礁。這兩個話題勢必是國內都會討論的焦點,因此本書算是開啟了臺灣讀者對於環保與永續生態之間的一個思考的契機。
2.此外,今年臺灣開始面臨許多能源與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例如今年春末初夏之際,經常有斷電,以及中南部水情吃緊之情事,以至於部分地區需經常性地輪流停電或停水),這都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讓讀者進一步思考,我們對於這個自然環境到底該採取什麼態度來面對。
3.由於作者是科學記者出身,所以這本書在書寫風格上頗具「報導文學」的風格。他首先會以某個事件作為切入點,以報導的方式詳細描述造成該事件的種種人、事、物,以及這些因素最終是如何造成這個事件的發生。所以這是一本同時具報導性、生態議題、環境科普性質的書。
4.本書是一本綜合型的環境、生態與環保著作,而坊間大多數有關於這幾個領域的書,若不是單就從巫師觀點來討論綠色經濟、科技、能源,就是從傳統先知型的環保主義視角來呼籲環保良知。因此本書更具開闊的視野以及人文精神。
名人推薦
林益仁|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所副教授
溫麗琪|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詹順貴|本全律師事務所所長暨環保律師
——專序推薦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
呂良正|臺灣循環經濟學會理事長
崔愫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張家欽|臺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系教授
陳瑞賓|臺灣環境資訊學會秘書長
劉育姍|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劉月梅|荒野保護學會理事長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戴興盛|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
——齊聲推薦
國外盛讚
★這是一本仔細、循循善誘、優雅〔⋯⋯〕且精心論述的書。任何需要一本可讀性高、並持續以聰穎的敘事風格來論述環境觀點與擔憂的讀者,都可以在本書裡找到現今英語世界裡所能提供的最豐富的成果。——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地理史教授羅伯特.麥修(Robert J. Mayhew)/《泰唔士報文學增刊》
★非常傑出〔⋯⋯〕作者在科學報導上能力熠熠生輝。——美國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華爾街日報》
★寫得非常優雅,且致力於證明這本書何以可能。——美國著名環保雜誌《山岳協會》(Sierra Club)主編強納森.漢恩(Jonathan Hahn):
★曼恩說故事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他這本書──以及他多年採訪工作──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提出很多很重大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不是被忽視,就是被呼口號這種打馬虎眼的方式帶過。要知道這本書涉及的議題本身是很棘手的。但只要你內心有相同的問題,曼恩都提供了鉅細靡遺且一目瞭然的細節,讓你有所啟發且完全掌握問題所在。——美國著名環保人士、環保名著《在地的幸福經濟》、《地球·地殏:如何在質變的地球上生存?》作者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紐約時報書評》
★引人入勝〔⋯⋯〕曼恩不愧為一位具強烈好奇心與天賦的作者。——美國愛荷華大學地理與永續科學發展教授泰勒.普里斯特(Tyler Priest)/《科學》學術期刊
★那些在環境議題上很有說服力的作者,都會強調用大方向的主題跟實際的細節,把相關的議題帶入讀者的生活中。就如同伊莉莎白.寇伯特和提姆.法蘭若尼一樣,查爾斯.曼恩也深諳此道〔⋯⋯〕他的立論發人省思、深思熟慮,且不偏不倚地提供我們一個鳥瞰式的觀點。——美國作家丹.克萊爾(Dan Cryer)/《波士頓環球報》
★曼恩是一位有說服力,而且善用類似於「法醫」的角度,來解剖人類事件中幾個重要關鍵的分析家。——英國環保科普記者、《地球相簿:劇變的一百年》作者弗雷德.皮爾斯(Fred Pearce)/《華盛頓郵報》
★曼恩擅長以深入且易於理解的角度帶讀者回顧過去,讓今日更具啟發。——美國生態科普作家瑪莉.愛蓮.漢尼拔(Mary E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