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禪來調養生活2

ebook 禪來纏去悟人生

By 思無邪

cover image of 用禪來調養生活2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現代人的生活水準越來越高,但煩惱似乎也越來越多。俄國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說:「對具有高度自覺與深邃透徹心靈的人來說,痛苦與煩惱是他必備的氣質。」但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煩惱當然是越少越好。

有什麼方法可以真正地擺脫煩惱呢?

唐代有位詩人叫李涉,曾經當過太學博士。有一天,他心中煩悶,就到鎮江黃鶴山麓的鶴林寺遊覽,和僧人飲茶談天,心情就好起來了,還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題鶴林寺壁》:「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僧人和李涉談了些什麼呢?自然不是升官發財、柴米油鹽之類,他們談的是禪。

禪,是梵文「禪那」的略稱,漢語譯作「靜慮」,是佛教普遍採用的一種修習方法。心靈若能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捨心、愛憎心、得失心,便能獲得快樂與祥和。《心經》中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所謂「行深」,就是禪定。當人能夠達到五蘊皆空——也就是「無我」的時候,一切煩惱與痛苦就解脫了。而修禪,可以讓心靈變得空靈無物,猶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靜。

修禪這件事,說簡單也簡單,但是說難也真難,因為禪的特點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沒有說明書似的子丑寅卯、一二三四。禪的教化,都是明心見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所以並非人人能解,也常受人曲解。平時,禪師考驗或印證弟子悟道,會問一些看似無從回答的問題,叫做「打機鋒」。回答也往往是稀奇古怪的,並沒有明確的標準答案,其答也不是從思考理解得來的,而是隨各人的根性與時間、地點而變化。也就是說,不受任何知識、任何邏輯、任何常理所束,直接用源於自我內心的感悟來解決問題。本書便搜集了若干這樣的故事,讀者從中便可窺視禪機之一二,或許可讓你煩躁的內心稍稍平靜下來。

一般人誤以為禪機奧秘,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這是門外看禪的感覺。其實,禪本來就是不假外求,俯拾即得。所謂「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用慧眼來看,大地萬物皆是禪機。其實修禪並不難,也不必拋家捨業到深山裡當和尚,不必棄置生活上的情趣,只要專心於眼前的工作,手中的事物,而不必探究這有什麼「好處」,那有什麼「助益」,便一樣能體會禪心的清靜而忘卻煩惱。

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煩惱當然是越少越好。有什麼方法可以真正地擺脫煩惱呢?

禪,是佛教的一種思想,其大意是放棄用已有的知識、邏輯來解決問題。認為真正最為容易且最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於自我內心的感悟來解決問題,尋回並證人自性。也就是說可以把禪理解為是一種最為簡單,也是最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修禪這件事,說簡單也簡單,但是說難也真難。禪是不可說的,一說即不中;可是,真理固然如此,但對一般人如果不說,豈不是永遠無門可人嗎?所以,我們見到禪宗的語錄居然也相當多,就是這個緣故。

本書是一本值得你細細品味,發人深省的故事讀本。書中的每一篇小故事都充盈著佛教智慧、都隱含著人生真諦,使你領悟真實的人性,獲得智慧的本源,實為一本不可多得的覺悟智慧書。

用禪來調養生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