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說禮

ebook 重建當代日常禮儀(增補本)

By 彭林

cover image of 彭林說禮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禮是文明民族的標誌,任何一個進入文明時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禮儀。

進出電梯時,該讓孩子在先,還是讓老人在先?

告別式上的花圈,為什麼中間都要寫個「奠」字?

請客人吃飯,應該讓客人先進門,還是自己先進門?

上臺領獎時,該從容不迫走過去,還是小步快跑上臺?

◎ 先秦時期,士相見禮是野雞?

古人送禮物第一條原則是,應當富於道德隱喻。《士相見禮》中說,士相見用的禮物是雉(野雞)。原因是雉一旦被人包圍、無法逃脫時,既不會懼怕人的恐嚇,也不吃誘餌,而是迅速自殺,所以人很難抓到活的野雞。用雉作為見面禮,是以此表達彼此要用「守節死義」的精神相互砥礪的意思。

◎ 主人向客人敬茶,客人可手指敲桌面致謝?

據說,這個規矩是這樣來的:當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訪,為隨行人員倒茶,隨行人員不敢當此大禮,但又不敢暴露皇帝的身分,於是彎起手指節輕敲桌面,表示向皇上磕頭。現在,有些人用這種方式感謝倒茶的主人。這實際上非日常生活中應當遵循的禮儀規範,即便它的來歷確實與皇帝微服私訪有關,也只是特殊情況下的變通的禮節。

◎ 劉備送別徐庶,其身影被樹擋住,劉備下令把樹林砍了?

《弟子規》中說:「過猶待,百步餘。」意思是說,客人離去了,主人不要馬上轉身回去,而是應該再目送一陣,大概等到客人走出一百步左右,不再回頭的時候,也即禮書上所說的「客不顧」,主人才能回去。送別的路程越長,說明彼此的情誼越深。《三國演義》裡劉備送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後彼此道別,劉備依然佇立目送,不料徐庶的身影被一片樹林擋住了,劉備下令把樹林砍了,小說中以此表現二人之間的深情及符合禮儀的精神。

★本書特色:從總體角度闡釋禮的文化內涵,依稱謂、容貌、穿戴、方位、坐立、行走、拜揖、交談、書信、餐桌上的禮儀分為十講,希望讀者除了知道生活中的實用禮儀知識外,還能了解禮的精神內涵。

禮的核心精神是尊重,其內涵貫穿著中華文明的演變歷程,始終沒有改變。

彭林說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