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的年代

ebook 在藝術、心智、大腦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從維也納1900到現代【電子書加值版】

By 艾力克.肯德爾

cover image of 啟示的年代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跨界之作,藝術與科學最美好的結合!

探索一個時代、一所大學、一群藝術家與科學家,如何共生出令人驚豔的文藝風潮!

「這是一種新知識的泉源......能幫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什麼是能讓藝術、科學、或人文學之類的創造力,得以發生的腦中機制,而且該一對話可望在人類思想史上開創出一個新局面出來。」

──《認識我們自己:藝術與科學之間的新對話•啟示的年代》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艾力克.肯德爾,以令人驚豔的神經美學角度,領我們看現代藝術與科學如何交互作用、影響,締造許多經典之作。本書出版後廣受學界與文化界讚賞,獲獎無數,包括奧地利最高文學獎Bruno Kreisky Award。

•天才輩出的維也納1900

西元1900年的維也納充滿啟示;藝術工坊、藝文沙龍大興,醫學與科學的能量飽滿、充足,人們在咖啡館高談闊論,各種進步的力量與風潮形成無法忽視的巨大氣旋,擘劃出一個黃金年代。影響後世深遠的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德,醫生小說家施尼茲勒,與維也納畫壇三傑克林姆、柯克西卡、席勒,便是在同一座城市、同一個璀璨環境下茁壯。

這是巧合嗎?還是有更深的淵源?

•藝術經驗與科學經驗

艾力克.肯德爾以普及大眾的藝術名作為例,輔以當時精神分析、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等發展史,訴說情緒反應、同理心還有視覺歷程如何型塑藝術經驗。畫作表現出的情緒如何影響觀者,觀者如何介入、引發自身的情緒反應,又如何理解創作者,這不只與詮釋方法有關,更關乎腦神經科學的演進。

他特別關注藝術家往心裡探詢的創作歷程、觀看者參與其中的美學經驗,以及人們如何以包含視覺、認知、情感、同理心等多元方式與作品對話。

這不只是一本藝術史,更是一本認知科學教科書。

•掌握心智、拓展美的領域

為何藝術與科學間的對話如此重要?

艾力克.肯德爾指出,透過科學的方法,探索眼睛蒐集的資訊如何轉為視覺、思考如何轉為記憶等,我們得以知道自身心智來自腦內的活動;探詢藝術對人產生何等影響,則為我們提供了人類心智活動、特定感覺的蛛絲馬跡。

我們對藝術作品的認知、感受、分析,影響了科學的進展,而科學的發展,則會為美學、藝術史建立一個更廣闊的架構。

各界推薦

朱嘉漢(作家)

張志龍(敦南藝術講堂創辦人)

梁庚辰(臺灣大學心理學系講座教授、記憶研究神經科學家)

陳建中(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黃光男 (畫家/前歷史博物館館長、臺灣藝術大學校長)

葉素玲(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謝佩霓(藝評人/策展人)

謝哲青(節目主持人/藝術史講師)

蘇冠賓(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教授)

──盛情推薦

對人類心智的研究者而言,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代。20世紀末期神經科學革命性的進展不僅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人類心智的看法,也讓以往認為過於複雜而難以理解的心智活動,如美感經驗和藝術創作,成為一個可解析、量測的研究對象。肯德爾的這本書,就是在這這場科學革命的背景下,以20世紀初的奧地利現代主義為引子,透過神經美學這個21世紀出現的新興領域,提供讀者現代神經科學一個清楚完整但又不至於過度複雜的畫像。──陳建中(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從20世紀的維也納朱克康朵的藝術沙龍,來到21世紀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大腦實驗室;從撰寫神經科學經典教科書《神經科學原理》(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到這本《啟示的年代》,本書的作者艾力克•肯德爾(Eric Kandel)為佛洛伊德圓了夢。──蘇冠賓(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教授)

在博學的展演中,這位諾貝爾得獎者將神經科學、藝術、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編織在一塊,展現我們充滿創造力的大腦如何感知藝術、參與藝術,又如何相互影響。──Kirkus Reviews

結合了藝術、歷史和科學的引人入勝之作,也關照大眾讀者,是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書。主題獨特而重要,讀來樂趣盎然。──Library Journal

一種嶄新、跨學科的理解思想方式,結合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Scientific American

啟示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