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ebook 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

By 蔡宜芳

cover image of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他們,能好好長大嗎?

國中校園第一手最震撼,也最令人心疼的輔導故事。

「我是不是要死掉,爸媽才會聽我說話?!」

──一個青少年的崩潰吶喊。

青少年自我傷害,甚至走上絕路,逐年攀升,屢創下新高。

我們能不能看見青少年在憂鬱、憤怒背後,

那些他們說不出口的無助與惶惑?

我們能不能理解青少年在看似乖張的行為背後,

那一顆顆渴求關愛的心?

擔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多年的蔡宜芳心理師,

以溫柔同理及諮商專業,卸下青少年的武裝與敵意,

她接住每一個表面上難搞,但其實內心正哭泣的青少年。

 ▌25篇文章,皆附有父母、老師如何與青少年溝通的具體建議。

本該是大人世界的問題,

青少年卻以憂鬱、傷害自己的方式,全然承受;

以沉默退縮、反抗、說謊、拒學等方式,築起內心的高牆。

青少年心碎吶喊:

◆為了考上前三志願,她拚命讀書,焦慮地拔眉毛、拔頭髮......

◆「我是不是要死掉,爸媽才會聽我說話?!」

◆為了怕爸媽不愛他,他考試作弊,讓自己維持前三名。

青少年絕望嘆息:

◆剛考上台灣前五志願大學的新鮮人,因情傷而自殺,住進精神病房。

◆「老師,割腕不夠痛了,還有什麼更痛的方法嗎?」

◆「如果這個家沒有我,是不是大家都會開心一點?」

家族治療指出,孩子的問題其實反映出家庭系統的運作出了問題。

例如「你追我逃」,當父母管得越嚴格,孩子就越反彈;當孩子越反彈,父母就更覺得這個孩子太叛逆了,不得不管,如此產生惡性循環。

但從沒有哪個世代,青少年長大的路是如此煎熬,而為人父母也備嘗艱辛。

父母是愛孩子的,但當父母因為婚姻、經濟、工作壓力、原生家庭,乃至於社會結構等所滋生出的困境,而無法給予青少年適切的陪伴與愛,那麼,正值青春狂飆期的青少年往往容易走偏,甚至向下直直墜落。

從小成績優異,但在念了高雄中學音樂班後卻受挫的宜芳心理師,她因而更能理解青少年所面臨的苦痛、絕望和掙扎,也更能與他們站在一起。

於是,她總能以無盡的耐心傾聽、理解與支持,也透過家庭訪視與家族會談,進一步了解青少年及家庭所面臨的困境。她彷若青少年與父母之間,溝通及對話的橋梁,而她提供給父母各式專業又實用的具體建議,讓父母有機會走進孩子的心。因為當大人能給予孩子更多穩定的愛與陪伴,孩子也就更有力量向前邁進!

本書特色:

◎刑志彬(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沈雅琪(資深教師/神老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暢銷作家)撰推薦序

彭菊仙(親職作家)、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蘇明進(老ㄙㄨ老師/國小老師/親子專欄作家)疼惜推薦

◎我很喜歡宜芳諮商心理師在書中用三個角度來呈現文章,一個是自己的成長經驗,一個是孩子故事的角度,另一個則是用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角度,提出一些實務上的專業見解。因為大人對於孩子身上所經歷的事,始終不如孩子自己說得真實、貼近。透過「心理師想說」、「父母、老師可以怎麼做」,宜芳心理師分享了心理專業的觀點,陪伴、等待的歷程,並教導父母可以怎麼做,以及一些小練習,這不僅僅反映當前學校場域常見的一些需要被理解的孩子的類型,也進一步減少父母在協助某些孩子時的焦慮感受與負面情緒。──刑志彬(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這本書裡,用了很多真實的案例,讓我們跳脫孩子照顧者的角色,透過諮商心理師的角度,看見孩子這些看似叛逆、失序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也提供了很多實務的經驗,能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到孩子想透露出來的訊息,也更貼近孩子真實的感受。──沈雅琪(資深教師/神老師)

◎有一次,有個女孩問我:

「我要怎麼知道,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

除了提供一些憂鬱症自我評估的資源之外,我還順道問她,發生什麼事了。她告訴我,好一段時間與同學相處不來,總是看別人不順眼,別人也不喜歡她。

「這樣的事情,有誰知道呢?」我問。

「沒有人......」

「父母或家人,都不知道嗎?」

「他們不知道。我已經很久不跟他們講話了。」

原來,這孩子自從上國中以後,就不再主動找家人聊天。原因是,說什麼都被罵。她說:「他們不願理解我,只會說我不夠用功、不夠積極,可是我努力嘗試了,就是提不起勁。他們不願意聽我解釋,我也放棄向他們說明了。」......

謝謝宜芳寫了這本好書,為世間的大人帶來諸多提醒:我們都該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大人,給孩子更多成長的力量!──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暢銷作家)

◎「如果可以重來,我會對自己好一點,我不會選擇雄中音樂班;但正因為無法重來,我很感謝在我這麼年輕時,有這樣一段讓我摔了重重一跤的旅程。因為唸了雄中音樂班,讓我更能理解個案的苦痛、絕望和掙扎的感受,而更能靠近我的個案;因為唸了雄中音樂班,磨掉我的完美主義和傲氣,開始學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因為唸了雄中音樂班,讓我在大學選擇了輔導諮商,重新找到我的熱情所在。」──摘自本書後記〈回憶是人生中的堆肥:過去的「不夠好」,讓你成為獨特的自己〉。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