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意識的危機

ebook 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

By 林毓生

cover image of 中國意識的危機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思想史大師林毓生的成名之作,以胡適、陳獨秀與魯迅三位思想家為案例,將毛澤東思想與文化大革命的根源上溯至五四時期,解釋現代中國何以出現激烈的反傳統主義,將文化遺產全盤否定。
林毓生在書中提出著名的「借思想‧文化以解決問題」一說: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而言,如果要進行意義深遠的改革,就必須徹底改變人們的價值和精神、文化與信仰,現代中國的政治危機,因此也成了一場思想與意識的危機!
《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是對五四時期反傳統主義的起源和性質所做的研究。這種反傳統主義如此激烈,要求徹底摧毀過去的一切,從各個方面來說都是一種空前的歷史現象。
在社會與歷史發生根本變遷的時期,經常出現反傳統的衝動。新規範、價值的理解與支配,使得許多傳統上視為理所當然的準則和慣例,變得格格不入和難以容忍,人們因此常會要求將它們摧毀。
傳統的「摧毀」具有許多種類,反傳統主義的類型亦見繁多。人們可以抨擊所覺察出的傳統中有害的部分,而不必然要全盤地譴責過去。如果某一傳統內的轉變潛力是巨大的,那麼在有利的歷史條件下,該傳統的某些符號和價值,還可經由重塑和轉化,提供有利於變遷的「種子」,同時還可以在變遷的過程中保留文化認同的意義。
林毓生表示,當建設出可實施運行的現代社會時,從傳統汲取出的文化成分,可以扮演著促進更勝於損害的角色功能。因此,全盤化的反傳統主義,並不必然根生於現代化過程之中或力爭現代性之際。
中國意識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