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雜誌》創刊號(民國57年1月)

ebook

By 《大學雜誌》編輯部

cover image of 《大學雜誌》創刊號(民國57年1月)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oading...

經過民國40年代(1951年至1960年)的危疑動盪,臺灣在50年代(1961年至1970年)進入威權政治過渡到民主政治的轉型時刻。其間扮演催生改革關鍵角色的,是由一群知識份子集結發聲的《大學雜誌》。《大學雜誌》(THE INTELLECTUAL)在民國57年(1968年)元月1日創刊,實際創辦人是鄧維楨,版權頁刊出的發行人是鄧維楨的朋友林松祥,出版者是野人出版社(苗栗縣通霄鎮白東里143號),編輯者是《大學雜誌》編輯委員會(總編輯實際上是何步正),創刊號封面是義大利畫家莫地尼安尼的人像,由吳翰書設計。創刊號之首有篇〈大學雜誌和你〉,標示《大學雜誌》提供讀者這樣的服務:「在眾多的專門典籍,找出你需要的知識。大學教授讀起來覺得津津有味,三輪車伕讀起來也將欣然色喜。我們都懂得用名畫來增輝家庭,用蜜絲佛陀來美麗姿容,當然更懂得訂一份出色的雜誌來高貴一個人的心靈。」編者的信〈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明白宣示《大學雜誌》要做一份知識份子的雜誌:「希望《大學雜誌》在我們的社會裡扮演一個出色的知識份子的角色。」文章提出要編者作者和讀者共同來從事一個實驗,看一看知識份子經由正直及公正的態度而發出的言論,是不是就不會贏得重視?在這個實驗中,編者要到處努力尋找傑出的知識份子,知識份子要勤勉而公正地提出批評和建議,而讀者要經常給編輯們打氣,打氣的方式有兩種:好的地方加以喝采,差勁的地方提出批評。這樣,實驗也許很快就會有一個結果:成功的,或是失敗的。結果,《大學雜誌》經歷二百多期的偉大實驗,開啟了一個知識份子報國的黃金年代。從創刊號目錄可以看出,《大學雜誌》文章分為三大專欄,包括「大學論壇」、「知識與人生」、「文學與藝術」。第一期的「大學論壇」中,從事臺灣政治人類學研究的陳少廷,以〈這一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責任〉為文,引述曾子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呼籲這一代的中國知識份子,繼承中國士大夫報效國家的優良傳統,肩負起救國建國,復興中華文化的重大使命。陳少廷特別強調,「以言論參與國是,是現代民主國家的國民,尤其是知識份子的一項無可讓渡的權利,更是一項無可逃避的責任。」余光中也在創刊號上撰文,在「知識與人生」中以〈給莎士比亞的一封回信〉,用幽默筆法,諷刺文化官署和學術機構只重學歷,連莎士比亞申請來臺講學,都要百般刁難。「我們是一個講究學歷和資格的民族,在科舉的時代,講究的是進士,在科學的時代,講究的是博士」。

《大學雜誌》創刊號(民國5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