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研究法(含補編)

ebook

By 梁啟超

cover image of 中國歷史研究法(含補編)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史界革命運動的發起人──梁啟超,引領中國傳統史學邁向現代史學的轉型代表之作,賦予歷史新的形象與任務,為傳統史學開啟面向世界的大門。

「如果說梁啟超先生發表於1902年的《新史學》吹響了『史學革新』的號角,那麼《中國歷史研究法》則是這一革新的成果。」

梁啟超明確了史學的目的在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借鏡,「史學的讀者應為社會一般民眾,而非權力階級」。

他的史學思想是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本書歷經百年,仍為史界重要入門書。

本書是由《中國歷史研究法》及《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二書合為一冊而成,可說是中國近代史學理論的重要代表作。梁啟超先生在自序中開宗明義,說明中國史書浩瀚如海,總計不下數萬卷,不可不讀,又不可能全讀,因此提出多年研究歷史的方法作為引導,運用新理論、新方法,為中國史學開創諸多領域。

卷一〈中國歷史研究法〉中,重新論述了史的意義和範圍,回顧並評價了中國的舊史學,就建立新史學提出主張。卷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重點則在講述如何作專史。另外,中國史家常論因果,但梁啟超認為史學乃人之跡,而人心變化多端,因此提出以「互緣」式的了解去取代因果論,認為更能掌握歷史的脈動。

傳統史學多在服務當權者,但梁啟超明確指出,史書應為今人或後人所作,史學的讀者應為一般人;歷史應裁抑主觀忠於客觀;史學不能只敘述,還必須說明和推論;作專門史不僅要有史學的素養,更要有各該專門學的素養。凡此,都足見何以在百年之後,梁啟超於本書所提出的觀點,在史學界仍有殿堂級的價值。

中國歷史研究法(含補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