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春秋

ebook 農學歷史與農業科技

By 李姍姍編著

cover image of 農學春秋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中國農作物的種植,始於新石器時期,當時已有粟、黍、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麻、苧、葛等纖維作物等。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化,終於形成了糧食以稻麥為主,油料以大豆等為主,蔬菜以多品種為主的古代本土農作物種植布局,這是我們今日作物布局的歷史依據。

中國古代歷來重視農業生產,曾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而精耕細作技術的進步,在其中造成了重要作用。耕作技術是指採取各種手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取得大限度產出的耕作方式。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農業在整個生產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增加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發明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農業生產工具,不但數量多,而且在時間上也比較早。

水是農業的命脈,土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這兩者均可利用工程手段對之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以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中國古代在水土利用方面,修建了許多重要工程,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諺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它源於古代的口頭流傳。來自生產鬥爭的農業諺語和氣象諺語,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的諺語,對中國古代乃至現代的社會生活和生產活動都有著極為積極的指導作用。

中國古時講究「士、農、工、商」,農位列四民之二,足可見中國古代對農事的看重。本書將古代農業發展以作物、技術、農具、工程以及節氣各分篇章,講述中國古代的農業歷程。

農學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