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典範大轉移

ebook 杜希德與「金萱會」

By 陳玨

cover image of 漢學典範大轉移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漢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問,在過去幾個世紀的發展中,經歷了兩次「典範大轉移」:第一次從19世紀上半葉開始,到20世紀上半葉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完成了從「傳教士漢學」到「學院派漢學」的「典範大轉移」,地點發生在歐洲的內部。第二次出現在20世紀中葉的第二次大戰前後,這是一場從以歐洲為代表的「東方學」之漢學「典範」,到以美國為代表的「區域研究」之漢學「典範」的大轉移。以前作為「東方學」一部分的漢學,主要是研究中國的古典,而此後作為「東亞研究」一部分的海外中國學,開始逐步轉向以現代中國的研究為主。進入21世紀,在全球範圍的廣義「漢學」研究的「氣運」,正在以相當快的頻率,不知不覺中由西文世界向中文世界移動。照如此速度,也許只要在本世紀再過短短的15到20年,「漢學」研究的重心,便會從歐美返回到東亞來,出現第三次國際性的「典範大轉移」。這場「典範大轉移」從20世紀末已經悄然開始,它未來或許會以「中文」書寫媒介與「西文」書寫媒介並重,作為變化的標誌之一。

進入新世紀,「漢學」的第三次「典範大轉移」的潮流,演變為「新漢學」的樣貌,從2010年到今天,逐漸開出「柳暗花明」的新境界,並且繼續在「山重水複」的前途上,蓬勃地發展。而「漢學與物質文化」的新領域,在這些錯綜複雜的進路中間,恰恰正好是路標相當明顯的一條通幽曲徑。

簡言之,以「漢學」第三次「典範大轉移」的角度,推動中西學術社群在目前「漢學與物質文化」領域中的縱深層面進一步合流,便是這一套《「漢學與物質文化」研究叢刊》創辦的緣起。

毫無疑問,這個融通中西的新領域的縱深發展,迫切需要國際間第一流學者的跨界參與。而這套《「漢學與物質文化」研究叢刊》的出版定位,正是旨在發表國際間第一流學者融合中西視野的「漢學與物質文化」領域的新近研究成果。歷來的漢學著作,通常都是以西文為語言媒介。然而我們今天可以這樣預言,未來的漢學世界中,中文學術論著,應該會與西文學術論著,獲得同樣重要的地位。這樣的目標,也是「漢學」第三次「典範大轉移」的題中應有之義。為這一目標在未來的實現,這套「叢刊」很願意寂寞耕耘,做一些掃地鋪路、添磚加瓦的工作。

漢學典範大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