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哥本哈根到巴黎

ebook 國際氣候制度的變遷和發展

By 朱松麗;高翔著

cover image of 從哥本哈根到巴黎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從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到2015年的巴黎會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一波三折,從「低谷」躍升至「波峰」,2020年後國際氣候制度框架終於塵埃落定。這六年時間不僅終結了原定2009年完成的「峇里路線圖」磋商,更成功地完成了2011年底啟動的「德班宣言」談判。本書以2009年到2015年的七次公約締約方大會為節點,深入探討了國際氣候制度變遷的驅動力、主要參與方的談判策略以及「德班談判」的關鍵綜合性問題,呈現了在大國引領下多邊機制發生變遷的漸進過程及其必然性。 1950~1970年代初期,環境問題引發公眾廣泛討論。工業生產過程、產品及其廢棄物所導致的各種「公害」事件催生了一系列從國際倡議到國內政策的廣泛行動,但氣候變化仍然沒有得到廣泛認識。轉折出現在1970年代末。1979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發布了最早的氣候變化評估科學報告(Charney Report)。該報告指出了二氧化碳(CO2)濃度與19世紀以來氣候變化的直接關係,並預測「如果CO2濃度加倍的話,大氣溫度將上升3±1.5℃」。由於CO2濃度增加與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的直接關係,報告引起了廣泛關注。在這個報告推動下,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於1979年11月在瑞士召開,氣候變化第一次作為一個受到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進入公眾視野。1985年,具有廣泛影響的奧地利菲拉赫(Villach)會議召開。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共同建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標誌著公共領域開始自覺討論氣候變化問題。 在隨後的多倫多氣候大會上,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地球氣候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迅速變化,這一變化主要是由於人類不斷擴大能源消費等活動造成的,世界經濟發展、人類健康將因之而受到重大威脅。會議呼籲各國立即透過政治行動來著手制訂保護大氣行動計劃。 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簡稱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這屆大會被廣泛認為是一次「失敗」的會議,國際社會的信心遭到打擊。而於2015年11月30日~12月12日在法國首都巴黎召開的第21次締約方大會(COP21,簡稱巴黎氣候大會)正相反,是一次受到交口稱讚的會議。從「失敗」到「成功」僅僅經歷了6年時間,其中完成「德班授權」用了4年。在這期間,國際社會付出了什麼樣的努力值得探究和回味。

從哥本哈根到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