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殿堂外

ebook

By 刘世南著

cover image of 在学术殿堂外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Libby_app_icon.svg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app-store-button-en.svg play-store-badge-en.svg
LibbyDevices.png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oading...

先生对于古典文学研究,强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广博的基础上力求专精。先生是既博且精的。拜读先生纠谬匡误的文章,首先是叹佩先生学识的广博。因为读书广,而且不是泛泛涉猎,所以一看别人的文章或点校的古籍,很容易就可发现错误。现在的古典文学研究者,包括自己在内,又究竟读过多少书呢?先生"刊谬难穷时有作"所指出的错误,主要原因就在于读书不多所致。自己现在也在指导研究生,并时时告诫他们要广读精读以至背诵原著,然而青年学生最不肯下苦功的就是读原著,犹不屑于背诵,只是热中于看别人的论著,拼凑自己的观点。如此,何以能成为真正的学问家?至于说专精,只要看先生的《清诗流派史》就可以知道。先生自己说"卡片漫盈箱,有得逾美膳。心劳十四载,书成瘁笔砚""自我肺腑出,未尝只字篡"。(该书《后记》自著诗)先生精研清诗十五年(从积累来说远不止十五年),竭泽而渔,殚精竭虑,才完成这样一部"前所未有,后不可无"(顾炎武语)的巨著,被称为传世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了。而且,这种耐得住清苦寂寞、"不以学术徇利禄"的精神,又哪是当前浮躁学风所能比拟的?先生治学的另一个经验,就是多与学术大师请益和对话。先生善读书,善发现问题。一发现问题,便向一些知名学者请教,从年轻时起就是如此。先生与马一浮、杨树达、王泗原、马叙伦、庞石帚、钱钟书、吕叔湘、朱东润、程千帆、屈守元、白敦仁等学者都有论学或诗作信函往来。与学者高人对话,可以得到很多教益和启发,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对话总是建立在一个基本差不多的平台上。与学者大师对话,是必须具备相应的水平的。可以看到,不管是对话,还是切磋,学者们对于先生的见解都是相当钦佩的。像杨树达先生称赞他二十四岁写的《庄子哲学发微》是"发前人之所未发";钱钟书先生称他的匡谬正俗文章"学富功深""指摘时弊,精密确当,有发聋振聩之用";屈守元先生称其《清诗流派史》"既扎实又流畅,材料丰富,复有断制,诚佳作也",并作诗说"卓见显才识""摩诃有高论",甚至称"有幸读君书,竟欲焚吾砚";皆非泛泛溢美之词。学术就在这样的交流、讨论、切磋中长进。"平生风义兼师友",增进学术共有时。先生谈的何止是师友情谊,其实是治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学术殿堂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