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千古情

ebook 带学生读懂国学名篇背后的生命情怀

By 柳青著

cover image of 千古文章千古情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全书50篇文章,从诸子横议的先秦古风,到雄文如林的汉代骚赋;从千姿百媚的魏晋辞藻,到温柔敦厚的唐音古韵;从迂徐舒缓的宋文复古,到独抒性灵的明代遗风,再到恣肆纵横的清代辞章,几乎囊括了华夏数千年文化精髓的标杆,作者对这些传承千百年的思想、社会、人文、政治文化的经典之作进行了独到的、系统的、精辟的解析和评述。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解析这些经典之作的同时,灌注的是作者自我意识漫步和穿梭中凝聚的深厚思想和个性思维。任何传世的经典之作都相对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在感性的文学领域中我们更需要理性的哲学思考,"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其真实含义和目的在于孕育崭新的思维观点和观念。这点,柳青女士很敏锐地感触到了,在所有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在渗透这一思想。这是一种理性的写作,是一种超然中寻求进取的痴情和执著。她领悟到了自身作为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应该用何种方式将华夏文化精髓传播和弘扬,深度地明晰了传承的方式和含义。我们经常告诫自己"勿读死书",意思是告诫自己不要被那些经典桎梏,不要被大师深邃睿智的思想所囚禁。鉴赏与借鉴,目的是产生新的论点和观念。那些能够传承千古的文化理念,是大师们毕生思维精血的浓聚,后人所要做的,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传承和超越,是创新。时代在变迁,时光的车轮在不停歇地前进,我们沉浸和沐浴在那些惊世骇俗的文化园林中汲取养分以充实匮乏的意识领域,更重要的是超越自我,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肩负更多的担纲。我想,这才是传承的终极意义。以尖锐和激进而著称的结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梦想如一个女人那样的写作。"女性写作,在某种意义上会给人更真实、更感性、更本真的感觉,尤其在精神领域,会给人更洁净的感触。读其文,感其人,我以为,柳青女士是一个寓居江南、真正身袭江南气质的女子。表层上,江南文化精致而奢侈、隐逸而桀骜。小桥流水、雕梁画栋、古镇园林、吴侬软语、才子佳人等词汇形成了一个个画面,汇聚的是婉约、流苏、怀古、伤感以及纤细等隐约心事,快意山林、寻幽探胜、欢宴交游已成为中国人说起江南时的直觉反应。一些学者认为,在明清两代,江南文化其实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巅峰状态。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似乎无法找到曾经的隐逸与桀骜的融合点,缺少悲壮凄美的血色落日,缺乏荡气回肠的铁马金戈,更缺少剑指江湖的英雄豪气。这也导致近代一些学者哀叹江南文化的"陨落"。于是我在思索,作为一个江南女子,在《千古文章千古情》这一本书中,她的写作方向、写作范围、创作文风、创作手法,饱含豪迈的精神、浪漫的气质、庄重的格调、独到的视觉,让我们时时感到一种"风骨"的存在。"风"说的是文章的内在之气,充沛清峻的情感之气,深沉坚定的豪迈之气。而"骨"说的是坚实遒劲、骨鲠有力的言辞,她摒弃了呻吟和哀怨,让大气和豪迈的笔锋贯穿古今,用理性的思考、理性的解析、理性的评述为我们展开了一场历史精髓文化的盛宴。更重要的是,她用个性意识的新视角完成了古今文化之旅的漫步和穿梭,用理性而浪漫的姿态完成了一次"诗意"的抵达,用自我的灵魂唤起古老精髓文化的又一次复苏,为华夏文库的光辉点燃了一盏智慧的心灯。

千古文章千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