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 Distance |
---|---|
Loading... |
本书是中国农村研究院的年度报告汇编,由国内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执笔,重点从农业支持和保护\农产品价格\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治理等方面为破解新时期三农问题,促进我国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出重要的决策参考和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从宏观全局看"三农"政策走向作者:韩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此文原载于《上海农村经济》,2016年第10期。"十三五"时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日益增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面对农业生产成本攀升、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以及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的"多重挤压",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对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至关重要。 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农业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是解决中国经济中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倒逼下的客观要求。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意义 "十三五"时期,农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需要应对的挑战也日益增多。农业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1)农产品供需结构性失衡。当前,粮食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现象。国内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阶段性重要变化,部分品种出现结构性过剩。从大宗农产品看,突出的是大豆缺、玉米多。2014年和2015年我国大豆进口分别高达7140万吨和8169万吨,占当年粮食进口的65%以上。与此同时,玉米库存积压较为严重。从品质结构看,普通品质的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优质高端品牌的农产品较为紧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2)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畜禽粪污排放、农膜等废弃物残留,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 "十三五"时期,面对种种制约、困难和挑战,必须坚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不仅要在保障农产品数量上做文章,更要在改善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上下功夫。要加快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从过度开发粗放经营转到节约集约利用与保护修复并重,推动农业资源永续利用。要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研究从宏观全局看"三农"政策走向(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①调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经营结构;2提品质,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③促融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④降成本,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营销成本;⑤去库存,当前的重点是要消化玉米库存;⑥补短板,大力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始终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始终作为头等大事,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防止农业生产出现大起大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发生大的起伏,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2推动农业发展绿色化。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动农药、化肥、农膜减量化使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把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退出来,把过量使用的化学投入品减下来,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起来,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③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④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 二、从新型城镇化看农民工市民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城镇化没有历史先例可循,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把握好方向,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难点是解决好农民转移就业和市民化问题 我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人口城镇化过程。1978—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4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48%。2015年城镇化率达56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99%。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十三五"时期要实现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 我国城镇内部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现有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3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每近4个城镇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是流动人口。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普遍、均等地惠及农民工阶层。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不稳、家庭不全、居住不定、服务不均"。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强烈。据抽样调查统计,八成农民工即便不放开户口也将长期留在城镇。真正愿意回农村定居的农民工只占88%。只有77%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农村定居。农民工对定居城镇的选择是多元的,愿意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定居的农民工占532%;愿意在县城或小城镇定居的农民工占380%;愿意回农村定居的农民工占88%。农民工进城定居的选择,与就业路径高度一致。 农民工对政府的诉求主要集中在: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改善社会保障、提供保障性住房或廉租房、改善医疗条件、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权益保障、改善子女受教育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