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就會手診手療治百病

ebook

By 《中醫養生保健讀本系列叢書》編委會

cover image of 一學就會手診手療治百病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手診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當時稱為望診,如名醫扁鵲便擅長手診。《黃帝內經》是最早揭示手診觀點的著作,即透過觀察人手的情況,進而判斷人體機能出現病變或異常的情況。秦漢時期,1870年代,張穎清發明全息療法,用手上的穴位來保養身體機能,治療身體疾病,使得手療全面發展,逐步走向系統化和標準化。到了清代,手診始有具體醫學的出現,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關於望手診病的著作,其中《望診遵經》理論化、系統性地論述了望診的原理和方法。19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中國開始了現代手診醫學的研究,首創手與內臟、四肢全息、氣色對應圖,手診醫學達到了定性、定量化的水準。 以全息生物學的觀點來看:人體某個部位的資訊可以反映出整個機體和生命的資訊,一個人手部的指甲、掌紋、手指的具體狀況,都能直觀地透露出人體臟器的資訊;從遺傳學上來看:人體因為基因、染色體的不同而表現出各自特有的形狀特徵,人的手指、掌紋也無一例外地遵循這一遺傳規律。人有三大掌紋,其中的小紋理會在出生以後的生活環境、機體的生理變化中發生相應的改變,只要是具有遺傳性質的病症,在手掌和掌紋上的表徵往往也會一致。 從中醫的陰陽五行論來看:中醫把人體按照陰陽區別,將人的前面、下半身、血稱為陰,把人的背面、上半身、氣稱為陽,又按照五行把人的臟器分類,透過五行來解釋各個臟器的生理活動,從而依照手上不同位置的顏色和異常變化來判斷臟器的病變,以得到詳細的病症和生理狀況的分析;從經絡回饋調節理論上看:人的雙手有12條經絡、88個經穴和224個奇穴,均與機體的臟器有著密切的聯繫,尤其與大腦的中樞系統聯繫最為密切;從微循環理論來看:手指掌上的神經多達上百萬條,末梢神經、血管、指掌上不同部位的末梢小血管和淺表的浮沉、變色、扭曲、膨大等變化,皆可反映出機體相應部位的變化和臟腑的氣血供應狀況。 手診具有準確性、實用性、預測性等等特點。透過手診看病是有科學根據的:在人體生命系統中,手是最能反映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器官,手掌位於上肢末端,氣血循環至此而復回,因此透過觀望手掌可以體察出臟腑的盛衰情況,從而診斷出病症。

一學就會手診手療治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