筧橋韻事

ebook

By 吳關榮編著

cover image of 筧橋韻事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有人說,筧橋就像一匹素緞,在描金畫銀的绫羅綢緞中看去並不起眼,只有觸摸在手才知道她真正的光澤與柔滑。

翻看筧橋1400 多年的文字記載歷史,素有「小金陵」之稱的千年橫塘、列肆二里有奇的筧橋老街、盛況空前的筧橋藥市、香樟林立的迎賓大道,這些和腳下土地水乳交融的名字在歷史的長卷裡依然閃熠;蠶桑之鄉、空軍搖籃、農學發源地、驿城門戶,這些外界冠以筧橋的名稱也都镌刻在歷史的年輪和文化的根系裡。於是,我們發現了這座城市優雅裡的深邃、淡雅裡的從容,以及由水脈、城脈、人脈、文脈展現的一幅獨特的人文圖景。

筧橋的人文品質,從時間的視角觀察,可以追溯至人煙生聚的隋唐。延續了隋風唐韻的筋脈氣血,保留了宋元明清的樸實沉靜,又兼具了民國時期的開明風骨,於古樸風韻裡猶存拓荒精神,於改革發展中彰顯有容乃大。浙派畫祖戴文進、南齊隱士範元琰、剛正不阿胡世寧、二十四孝蔡汝揆、經濟學家薛暮橋、農學大家吳覺農、空軍戰魂沈崇海......這些與筧橋息息相關的人和事,無不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柔能養蠶織錦、剛可與敵同焚、靜有船笛入耳、動有商人遠遊。「容、創、信』』的筧橋精神正是在這樣的文化歷史中慢慢滋養起來。

筧橋的人文品質,從空間的視角觀察,在區域環境的肥沃土壤裡。桑林湖港、阡陌縱橫的自然環境給文化的孕育提供了空間和舞臺;寬裕的經濟和富足的生活決定了人文精神發展變化的物質基礎;文化因子豐富了人文精神的多元差異。九里蒼松走馬塘、城東名刹福濟寺、蜿蜒流淌眾浜兜、艮山門外絲籃兒、和露帶泥「筧十八」、空戰軍魂耀航校、農學發源開先河......這些飽含筧橋深情和品質的景與物,都是筧橋人文精神的孕育、發展和演變的養分。

基於以上考量,動議編撰《筧橋人文叢書》,對散落於歷史塵埃中的碎片進行挖掘、收集、梳理和彙總,以此辨識區域文化之特質,探求筧橋精神之豐富内涵。這些探索以未必足以涵蓋筧橋文化之全部,然於此可窺筧橋人文之主要精神。

我們希望透過編纂出版《筧橋人文叢書》,多鏡頭、多角度展示筧橋的前世今生,發揮其「溫古知今、化育人心」的作用,讓所有知道筧橋的人們更加瞭解筧橋,傾聽筧橋的聲音,瞭解筧橋的文化流韻,激發起人們對筧橋這片沃土的關注和喜愛;讓所有生長和生活在筧橋的人們都知道,我們的先人曾經做過什麼,做成了什麼,給我們留下了什麼,珍視文化基因,喚起文化覺醒,憑藉歷史所賜予的一些底氣,在經濟社會發展變革中始終堅守人文精神内核,為實現美好夢想增添厚重的人文基礎,創生新的源源不斷的前進力量。

筧橋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