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醫療史

ebook 殖民、性別與現代性

By 張哲嘉等

cover image of 東亞醫療史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超越國族疆域,跳脫醫學史框架以東亞整體為範圍,探討 18 世紀以來東西方醫療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全面關照東亞醫療、科技與社會之現代化歷程科技部「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計畫成果中央研究院/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講座」計畫叢書邀集中央研究院、陽明大學當代台灣一流學者撰述《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共分四大領域,即醫學與東亞現代性、殖民醫學與後殖民時代、性別與醫療、生物醫學與現代臺灣。本書第一篇以「醫學與東亞現代性」為題,介紹傳統醫學發展的特色,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現代轉化。張哲嘉的〈近代早期的東亞傳統醫學〉一文首先透過介紹傳統醫學思想演變,官方對醫療的態度,醫者與社會的互動,乃至藥業的發展,醫療的國際交流等諸多面向,呈現出傳統醫學的複雜樣貌。祝平一的〈救人靈魂,非為肉軀〉一文,以十七、十八世紀由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的自然哲學書籍出發,討論跨文化交流過程中諸多值得深究的議題。哈佛大學栗山茂久先生選譯的〈風的想像與中式身體觀的發展〉,藉由梳理「風」在不同性質文本中的呈現及其轉變,強調傳統中國對於醫學與身體的認識如何與時空觀、自我觀、自然觀、宇宙觀等交雜,形成一概念相互穿透、支撐的認識與體驗系統。王文基的〈瘋狂、機構與民國社會〉一文則著重由「機構」的角度檢視現代醫學與中國的連結,試圖以中國的例子為基礎,與同一時期西方及日本的精神醫學發展進行比較分析。本書第二篇以「殖民醫學與後殖民時代」為題。李尚仁以〈帝國、殖民與西方醫學〉一文,評析西方學界對於相關議題的豐富研究成果。劉士永所著〈日本殖民醫學的特徵與開展〉一文首先以臺灣為例,探討日治時期醫療的諸多面向,包括以防疫為主的醫療公衛政策、醫療行政、護理與助產士之養成,以及醫師的社會地位。顧雅文的〈疾病與醫療的環境史觀點〉一文,特別從環境史領域研究的歷史、特色、引發的爭議,以及若干學者的修正看法,介紹晚近環境史關於疾病與醫療的討論。劉紹華的〈從國際衛生到全球衛生:醫療援助的文化政治〉一文,正是以跨國公共衛生體制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間的演變,審視殖民與後殖民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本書第三篇以「性別與醫療」為題。傅大為以〈「醫療化」論點的當代多元演化,與來自性別與社會研究的商榷〉一文,聚焦在「醫療化論點的當代演化」,並對「性別與醫療」這個議題再作思考,延伸論述亦涉及婦女健康運動的新發展情勢,乃至於性別與醫療的可能新研究策略。張淑卿與盧孳艷合著的〈性別與科技交會的護理史:本土案例〉從歷史角度出發,關注傳教事業與西方護理來臺的歷史脈絡,延伸探討臺灣護理發展中的性別與科技如何影響其專業發展,並探索其形成脈絡,及其對護理實務產生之作用。林宜平的〈賽伯格的悲歌:東亞性別、勞動與健康〉一文,企圖透過分享東亞年輕女工在工廠裡的歡聲笑語,以及感受隨之而來的猝死,或關廠、離職之後罹癌的各種職業災害,重新喚起讀者對於發展賽伯格理論的原始關懷。雷文玫的〈從臥房政治到公共政策:不孕與人工生殖技術治理的法規變遷〉,帶領讀者思考幾個關鍵問題:作為一個決定權利義務與分配資源的公權力,國家面對不孕女性的抉擇時,究竟透過規範扮演了什麼角色?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共同形塑生殖技術的使用?以及不孕女性生育抉擇的主體性為何?本書第四篇以「生物醫學與現代臺灣」為題。陳嘉新的〈生命政治與社會偏差:初探臺灣的鴉片類藥物治理史〉,由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理論興起與社會偏差之詮釋入手,進而闡釋倫理上的正當性如何在特定的政治運作邏輯下產生並維持。而這樣被界定的自我與他人的治理,又是在怎樣的權力與知識的架構下得以被操作。郭文華的〈在臨床試驗中的東亞族群〉,討論焦點置於日本與跨國藥廠交手的過程,而非針對日本藥物法規系統的概述。蔡友月的〈基因、祖先起源與科學爭論〉,再次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方興未艾的醫學領域─基因科學,以及當前仍喋喋不休的政治爭論─臺灣民族的組成與科學定義。全書四篇章的安排既有史學以時繫事的縱深,個別主題也不失橫向聯結、深入探討的廣度。第一篇提出的「東亞現代性」兩層面意義:西方科學帝國主義與醫療在現代東亞社會的特殊樣貌。第二篇針對東亞殖民經驗的各個分析,不僅幫助讀者掌握過去時空脈絡與醫療發展的關係,更提點反思當下醫療現象與文化中的殖民遺緒。第三、四篇的作者群就由不同的學科專業視角,在通論與個案間展現了參考西方理論、反思東亞現代性的運用價值。作者簡介王文基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博士。現任職於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並為公共衛生研究所合聘教師。研究興趣為科學史,精神醫學及殖民醫學史。早期研究涵蓋歐洲精神分析史,日治時期臺灣癩病史。晚近研究主題為二十世紀華人社會的精神疾病及心理衛生。與學界友人合編有《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行人,2012),《台灣科技爭議島》(交大出版社,2015)等書。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專長為現代西方科學史與醫學史,尤其是十九世紀的醫學與生命科學。個人的研究集中在兩個相關的主題,一是十九世紀英國在中國的醫療活動,一是英國熱帶醫學的早期歷史。主要著作為《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2)。西方醫學史研究的引進與推廣也是其學術關懷,譯有《歐洲醫療五百年》(左岸文化,2014);《科倫醫師吐真言》(左岸文化,2016)。林宜平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任職於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並兼任所長。因為長期參與爭議多年的RCA(美國無線電公司)研究與訴訟,跟隨案例的發展,研究興趣從公共衛生、性別與健康、科技與社會,逐漸進入科學與法律。曾經參與合編《醫療與社會共舞》(群學,2008)、《科技渴望參與》(群學,2009),以及《護理與社會:跨界的對話與創新》(群學,2012)等書。栗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1977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文學學士,1978年取得文學碩士。在東京學習針灸後,進入哈佛大學科學史系並於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2005年開始在哈佛大學任職。栗山茂久的研究透過特定的醫學史主題比較(如日本、中國、歐洲),探究廣泛的哲學議題(如存有與時間、再現與真實、認知與感覺等)。其著作《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榮獲美國醫學史學(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頒發2001年William H. Welch Medal,並已譯為中、希、西與韓文。祝平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興趣是十七丶八世紀與來華歐洲傳教士相關的科學史。舉凡與傳教士的天文曆法丶醫學丶自然哲學丶他們對中國信仰、數術的批判等等問題,都是他研究的興趣。張哲嘉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為慈禧太后時期宮廷中的醫病關係。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曾赴愛知大學、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維康醫學史研究所、哈佛燕京學社、愛爾蘭根-紐倫堡大學訪問研究。研究過的醫學史相關課題包括宮廷醫學、醫生群體、醫學知識傳播、本草、藥物廣告、法醫史、身體史、蘭學史等,對於涉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課題特別感興趣。2008年因〈大黃迷思:清代對西洋禁運大黃的策略思維與文化意涵〉一文獲得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頒贈「竺可楨科學史獎」。張淑卿30歲以前在臺中生活,30歲以後變成臺北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The 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t University College...

東亞醫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