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史话

ebook

By 杜甫

cover image of 杜甫草堂史话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暮,杜甫因避安史之乱,由陇右(今甘肃南部)入蜀,靠亲友资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建茅屋。次年春,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自760年至765年,其间除流亡梓、阆(今四川三台、阆中一带)一年多外,诗人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 杜甫被尊为"诗圣",在成都的诗歌创作非常活跃,留下了包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春夜喜雨》、《戏为六绝句》、《登楼》等名篇佳构在内的240多首诗,故他的成都草堂故居被后人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不断加以重建、保护和培修。自唐末诗人韦庄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后,宋代吕大防又重修并绘杜甫像于壁间,使之始具祠宇性质,以后有张寿立石遍刻杜诗于庭园内,再经元、明、清各代的修葺扩充,特别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两次大规模扩建,草堂终于衍变成今天这样建筑宏敞而古朴、格局典雅而庄重、庭园幽美而秀丽的文化名胜,成为诗圣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处。已故著名学者、诗人冯至先生在他1952年出版的《杜甫传》中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195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对草堂进行了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4年,开始筹建杜甫纪念馆:1955年,纪念馆开馆,成为这一文化名胜的管理机构;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杜甫纪念馆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今日的草堂,足可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缅怀一代诗宗,学习他的爱国爱民精神,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为了方便广大游人参观游览,更好地了解杜甫,也更好地了解草堂故居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内涵,我们编写了这本小册子,愿它能成为您的忠实导游,对您的游览参观提供一些帮助。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编写此书时,查阅了诸如《浣花草堂志》等一批前人著述,也参考了我馆以前的出版物,并引用了里面的一些材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当然,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我们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错讹之处在所难免,热忱希望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杜甫草堂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