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 Distance |
---|---|
Loading... |
聯經 50 週年特別企劃,50 種跨時代經典說書計畫
超過40位重量級領讀人,引你重返經典回應當下的疑問
成立於1974年的聯經出版,今年迎接創社五十週年,特別規劃「經典聯聯看」Podcast說書節目,由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聯經出版編務總監陳逸華、故事 StoryStudio 創辦人涂豐恩共同主持,精選五十年來,具代表性的五十種作品,每集節目邀請專業領讀人,對談一部跨時代的經典,分享他們與書相遇的時刻、作品的跨時代意義、讀者可以如何閱讀。
聯經 50 經典分成文學、歷史、思想三大類,涵蓋翻譯作品與中文創作,從柏拉圖、康德到馬克思;從莎士比亞、普魯斯特到康拉德;從錢穆、余英時到林毓生;從龍瑛宗、高陽到高行健。這些作品出版至今,不斷再版、也不斷被閱讀。在每一個時代裡,都佔有重要位置,給予讀者一種思考,對他當下的疑問,提供解答、參考,或者產生一種辯論、對話。
第八輯收錄第41集至第45集內容,將節目完整內容編輯成文字,推出E-only原生電子書版。特別收錄名家選讀重要段落,以及3000字試讀內容,邀請不同世代的讀者重返經典。
EP46:《等待果陀‧終局》,領讀人:郭強生、主持人:王聰威
本集邀請作家郭強生深入剖析貝克特經典荒謬劇《等待果陀》,探討其語言節奏、角色塑造與象徵意涵。郭強生指出,《等待果陀》不僅是視覺劇場,更是一場聲音的藝術,台詞如樂譜般講究節奏與音律,唯有透過朗讀的節奏掌握,才能體現其荒謬精神。節目也提到劇中角色形象的多元詮釋——從傳統的流浪漢到卓別林式的小丑,展現文本開放性與經典劇作的彈性。節目最後聚焦劇中小男孩的登場,象徵希望與脆弱,令人聯想到現實災難中孩童的命運,引發聽眾對人性處境的深刻共鳴。這集不僅是戲劇文本的導讀,也是一場關於人類存在與希望的哲學對話。
EP47:《情色論》,領讀人:朱嘉漢、主持人:涂豐恩
本集邀請朱嘉漢老師帶領聽眾走入喬治·巴代伊的思想世界,探索《情色論》這本最具挑戰性的經典。身為哲學家、聖人與瘋子的巴代伊,將「情色」視為文明運作的核心力量,透過禁忌與踰越的對峙,揭示人類內在渴望與極限經驗的真實樣貌。節目深入討論文明如何壓抑死亡與性,但又透過儀式性踰越釋放慾望,讓情色成為文化與秩序共構的一環。朱嘉漢指出,巴代伊顛覆了「人如白紙」的假設,強調我們的經驗從一種與生俱來的匱乏出發,並藉由暴力、死亡、神聖與愉悅尋求超越。這是一場挑戰理性、直視慾望的深度對話,也為經典閱讀開啟嶄新視角。
EP48:《中國文化的省察》,領讀人:楊儒賓、主持人:涂豐恩
本集節目邀請哲學家楊儒賓老師,深入解讀牟宗三的代表作《中國文化的省察》,帶領聽眾思考中國文化的現狀與未來。牟宗三作為新儒家重要思想家,強調中國哲學應在全球化與現代性衝擊下重建價值體系。本書由五篇講演組成,探討中國文化的優勢、特質與危機,並提出以「新三統」回應西方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挑戰:政治上的新正統、學術上的新學統、文化上的新道統。節目也聚焦「文化斷續」問題,自清末以來的知識分子如何面對西方文化衝擊與本土文化危機,展現儒家思想在歷史困境中持續追尋現代轉化的努力。透過楊儒賓的引導,聽眾得以重新認識儒學作為當代表述力量的可能性。
EP49:《藝術的故事》,領讀人:鄭治桂、主持人:林載爵
被譽為世界藝術史最佳入門書的《藝術的故事》,作者宮布利希以超過400張圖片輔佐文字,引領讀者穿越歷史洪流,理解藝術如何承載人類思想與情感。節目深入解析本書的寫作策略與核心觀點,強調「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讓藝術史成為生動可感的故事,而非枯燥的時間軸。宮布利希主張藝術雖非線性進步,卻不斷演進,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都在創新與取捨中表達時代精神。鄭治桂教授也強調藝術的社會功能,從宗教儀式到日常設計,藝術始終根植於人類生活之中,展現出深刻的文化價值與實踐意義。這是一場讓人重新認識藝術與文明關係的精彩對話。
EP50:《資本論》,領讀人:萬毓澤、主持人:林載爵
馬克思歷時多年完成的三大卷《資本論》經典巨著,不僅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深刻分析,更揭示了勞動與價值、剩餘與剝削間的複雜關係。
領讀人萬毓澤以法國哲學家Daniel Bensaïd的精彩比喻詮釋全書結構:第一卷是「犯罪現場」,揭露資本剝削勞動的真相;第二卷是「洗錢現場」,剖析剩餘價值的流通實現;第三卷則是「分贓現場」,說明利潤在階級間的分配。透過「一天八小時工作,前四小時換工資,後四小時被無償佔有」的直觀說明,讓聽眾理解資本主義看似公平交易背後的結構性剝削。
面對AI時代的衝擊,《資本論》非但未過時,反而更具預見性。當自動化取代人力,勞動力不再稀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愈發尖銳。馬克思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思考與行動的工具,引領我們重新審視勞動意義與技術目的,在變革時代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本書特色
50種經典作品:文學、歷史、思想三大類,涵蓋翻譯作品與中文創作。
40位名家領讀:由各領域專家、學者、作者,專業解讀經典。
4位主題人專業提問:由專業編輯人共同主持。
經典精讀與試讀:由領讀人精選300-500字重要段落精讀,另選3000字試讀內容。
有聲內容同步聽:各集內容另附有聲內容,可同步至《經典聯聯看》Podcast頻道線上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