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美學史

ebook 關漢卿湯顯祖王國維……重構戲曲藝術,書寫千年文化與美學的演進

By 梁曉萍

cover image of 中國戲曲美學史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承古典之韻,啟當代之思探戲曲之源,究美學之理不只論戲說藝,更論人間悲喜與審美理想 研究架構本書聚焦於中國戲曲藝術的美學思想與理論演變。全書以元、明、清三代為主要時代背景,採用縱向歷史與橫向門類交織的結構,從戲曲理論家的思想出發,結合理論文本與具體劇作,系統梳理了中國古典戲曲美學的發展軌跡與思想特徵。該書不僅關注戲曲藝術的美感表現,更強調戲曲與社會、文化、哲學之間的互動與融合,為中國傳統藝術美學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代表人物本書以胡祗遹、湯顯祖、李漁、金聖歎、王國維等戲曲理論家為代表,深入分析其戲曲理論與美學思想。例如,胡祗遹的「九美說」強調戲曲演員在外貌、才藝、理解、表現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揭示了戲曲審美的實踐基礎與教化功能;湯顯祖則以其戲曲作品與理論推動了「情至」的戲劇審美理想;王國維以中西美學視野探討戲曲意境與悲劇觀,顯示出現代美學融合古典戲曲的深層思考。 觀念流變本書將中國戲曲美學的演變分為發端、發展、繁榮與整合四個歷史時期,從先秦樂舞與巫儺文化的雛形談起,至元代雜劇理論的初步建立,再到明清戲曲理論的高度發展與集大成,呈現出中國戲曲審美從依附性到自主性、從模糊性到理論化的清晰演化脈絡。 文化關懷與傳統文學美學相比,本書突顯了戲曲作為綜合藝術的特性,強調舞臺表演、演員創作與觀眾接受之間的互動。透過對演員表現力、聲腔技巧、舞臺動作等的分析,本書展現出戲曲美學在實踐層面的具體要求與標準,並關注戲曲藝術對弱勢群體生活與心靈的真實反映,流露出濃厚的人文關懷與社會批判意識,為戲曲美學研究提供了更深層的文化解讀視角。 學術貢獻本書在研究方法上融合歷史考證、文本分析與美學詮釋,既保有傳統文獻學的嚴謹,又具備現代美學的批判視角。它不僅填補了戲曲理論研究的系統性空白,也為中國美學史研究提供了具體實證與理論資源。本書是對中國戲曲美學理論的一次深入總結與再發現,展現了中國傳統藝術思想的獨特魅力,並在全球化語境下彰顯中國戲曲美學的文化價值與理論潛力。本書特色:本書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戲曲理論家如胡祗遹、湯顯祖、李漁、王國維等為研究主體,結合理論文本與藝術實踐,剖析戲曲的審美命題與範疇。此書兼顧思想史與藝術史,強調戲曲的教化功能與審美特性,並呈現戲曲由表演藝術向理性理論過渡的歷程,是一部具有深度、廣度與學術價值的美學史力作。

中國戲曲美學史